三、纪律上。李自成严明军纪,宣布“大兵到处,开门纳降者秋毫无犯。在任好官,仍前任事。若酷虐人民者,即行斩首”“不**女、不杀无辜、不掠资材”。
就连一路黑李自成的官修《明史》都不得不肯定“自成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
占领西安后,他仍每过三日都要亲自到教场操练士兵。
李自成还要求将领们不得私藏金银,打下城邑不得私占宅室,睡觉不盖丝绸绫罗,时刻保持艰苦朴素,身先士卒的作风。
所以一些历史小说将李自成的队伍自1643年正月之后,仍旧描写的残暴不堪,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李自成自崇祯十七年正月开始朝着北京的方向一路进攻,短短三四个月便能攻破北京,灭亡明朝,不仅仅是兵力强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顺应民心。
大家要问,这样李自成的军饷从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追饷,追的不是普通的农民,是官绅大户,每到一处,李自成就打听当地的官绅富户、赋闲在家的官僚,按照官级、田亩大小要人拿钱,这是后话,后文细说。
反正普通农民又没有钱,有钱的都不是普通农民。李自成是很明白这一点的。
史载,京中民众听闻李公子前来,倡乱者皆传贼不杀不淫,所过不征税,于是引颈西望。且幸灾乐祸,具言李公子见贫人给银五两,往往如望岁焉。
甚至城中一些人还编些歌谣在城中让一些幼童传唱,歌曰:“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一升的十分之一),近来贫汉难求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能活。”
崇祯皇帝听了朱慈炤的话却也没有反驳,与李自成交战多年,一些传闻他还是知道的。
朱慈炤见崇祯没有反对,便接着道:“其三,自正月李贼来攻,三四月之间,已占领我大明大部分地域,我等南逃,足在明土,实踩贼地,若李贼怀疑我等未死,我等在贼区岂不是插翅难逃?故儿臣此三计,命人奉玉玺待贼,实则为安贼之心,只言奉玉玺厚葬我等尸身,而我等安心南去。”
“这......”
崇祯皇帝迟疑了,因为在朱慈炤一开始说南逃的时候,他便已经打算要带着玉玺南逃了,现如今朱慈炤却说要把玉玺留下,这让崇祯帝犹豫不决,这可是皇帝的象征,是权力大握的凭证。
“皇儿,留下一二枚予贼,余者随朕等南下,可否?”
再三思索,崇祯皇帝还是不想将玉玺全都留下,提出一个折中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