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的行动给大家带来的震撼简直用言语难以形容,对于大多数华商来讲,感觉今天的天都不一样了,路上彼此谈话的声音都大了许多。
但是这些人中,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
跟苏鸣岗同行的华商中,杨官就开口言道:
“诸位,巴城的华商,九成以上都是我闽南商人。李丹作为一个晋商,说到底跟我们这些闽南商人不是一路的。
依我看,其实他跟晋商也是不同的。晋商作为大明头等商帮,一直执大明商业之牛耳,一向是吾等敬仰之楷模,张口闭口都是讲究一个“以义制利”,凡事讲究义字当先。
李丹之所作所为,现在看来,跟义字当先的晋商相差甚远吧?
他从小长在塞外,跟西夷之人长在一起,是不是沾染了西夷之人的习气呢?”
大明之官方,称后金之地为东虏,称蒙古之地为西夷,骨子里将这些地方视作野蛮之地,而自己则是高高在上的文明之人。
杨官这话,简直是说,李丹是野蛮之人,指责的意味不可谓不重。
听到这话之人,心中一惊,可是却没什么人应和。
不过有心之人,也难免不会多想,这个杨官平日里不声不哈,今日却一反常态,恐怕不简单啊。
大多华商并未见过李丹,对于李丹都是那种对于强人的态度,敬畏大于亲切,虽说李丹拿下巴城,他们也算是与有荣焉,可是真说要来见李丹,心中也不免七上八下。
车马奔腾,一路东行,很快就到了总督府前的广场上。
并不是所有华商都被邀请,能被邀请的也就100人上下,都算是在巴城有头有脸,在某一行业内彼此说的过去之人。
即使头面人物,此刻被人带领着进了总督府一楼的会议室大厅。
李丹并没有像人想的那样最后才出场,他是一早就坐在大厅前方正中,手里拿着鹅毛笔,在宣纸上写着今日他准备的会议要点。
总是要有个章程,他提早来这里,也是希望尽快跟大家熟识。
大多数华商并不认识李丹,他们走进大厅的时候不免窃窃私语起来。
有人低声言道:“那个李公子就是坐在前面大桌子那里写什么的那位。”
“哦?他就是带人打下巴城的李公子?”
“他这么早就来了吗?”
“他从小长在塞外,习性跟我们不同,恐怕那蒙古人就是这样……他并不会最后才到。”
“你看他写字没有,他没有用毛笔,而是用洋人的那种鹅毛笔,真是跟我们不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