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技术的发达,不光是中国纸张在外大幅走红,另外还有图书市场的火爆。
不光在大明国内,在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中国书籍的销售都异常火爆。
欧洲人来到之后,同样也大量的采买大明书籍。
据历史记载:明朝崇祯十二年至崇祯十七年,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就收入大明书籍一千余本。给后来欧洲长久的中国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令李丹惊讶的还有佛山铁锅,竟也在南洋售卖的异常的好,也有不少直接被运往欧洲。
贩运佛山铁锅的杨官,每一次都能卖出上百口铁锅,而且铁锅价格也不便宜,差不多要将近10两白银,简直抢钱一般。
这背后,当然是佛山铁锅不仅仅是他们用的当地特有的红山泥,还得依靠当地工匠掌握的‘烘模技术’。
仔细想想,大明的外贸商人根本不用担心什么东西好不好卖,他们只需将货品运出大明,就能为自己为大明换来白花花的西班牙银元。
就李丹以前世经验来看,这种技术优势带来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碾压他以前压根没有经历过。
想起前世他做生意的经验,他只能摇头苦笑。
谁知道时来运转,客户排队抢购的待遇,现在也轮到李丹头上,让他好半天眩晕才明白过来。
这时苏鸣岗严肃地开口道:“李公子,还有个天大的好事告诉你。错过这个村,可就没有这个店了。”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林六哥在旁边喝着茶,听到苏鸣岗说其好事,也赶紧跟着劝道。
所以现在他们口里的“好事”,看来也是极端的重要,也许是他们今天愿意等半天的实际原因。
李丹看着他们严肃的神情,也不由得好奇地问道:“到底是什么好事?”
“荷兰人打算与你共同做这白砂糖,所有生产的白砂糖由他们运往欧洲。无论生产多少,他们都能买下。”苏鸣岗讲到这里,兴奋地拍着茶桌道,“李公子,这可是天大的赚钱机会啊!”
李丹一愣,略一思索,然后缓缓说道:“给荷兰人……合作,这个……这个……还是须从长计议。”
苏鸣岗瞪大眼睛,惊奇地看着李丹道:“李公子,你这是为何?荷兰人每年采买的白砂糖足足有将近十万担啊。可是有上百万两银子啊。我每年的丝绸生意,也赚不了怎么多啊。”
“白砂糖刚刚做出来,不必着急。”李丹说的很平常,他知道这个理由站不住脚。更主要的理由是他心里对于洋人的戒备之心。前世惨痛的教训已经告诉他,跟有些洋人合作,一定要千万小心。
他们可不是善男信女,而是一群吃人的财狼,没有准备,没有了解,就去合作,恐怕结果不但是想象中的赚到大钱,相反小命恐怕都会搭上。
前世的经历,他可不想再经历一次。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