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是冰冷的,不管我们有多么热血沸腾的决心,对于当时的中国,站到那根起跑线前,已经是经历千辛万苦的胜利了。
基于事实的原貌,不辜负我们的感动。
其实,刘长春后来放弃了400米的比赛…
想起北京奥运会上的穿旧衣比赛的伊拉克选手,这样的故事在现代还在继续…
按理说这样的故事,豆瓣评分也不低:7.0分,怎么着也应该有大几千万票房把?
可惜,这部电影的最终票房是146万…
很多人感慨,印度为什么有那么多佳作?
网上有一堆人鼓吹‘十部高分印度电影,让中国大片自惭形秽的宝莱坞魅力’、‘这九部印度高分电影,几乎可以吊打整个亚洲’…
滚你马个蛋,你丫看过几部电影,就敢这么说?
事实上,真要说电影进程,印度电影目前还处于“撕开自己的伤疤给外国人看”的阶段,类似于我国八九十年代,题材看似尺度大,实则只是对外国人来说尺度大!
中国电影,显然目前已经过了“撕开自己的伤疤给外国人看”的阶段,但是还处在电影工业缓慢发展的初级阶段。即便还很初级,但这非常重要,真正强大的电影文化,是文化自信,而不是靠“丑”“恶”题材博取世界的目光,显然国内电影人已经认识到这点,并且很多人已经积极投身其中!
最简单的例子,同样题材的歌女逆袭,2018年的能强过2005年的?
可惜,在豆瓣看来,能!
豆瓣评分7.7分,则是7.6分…
有些人总喜欢歌颂国外,印度近年的各种强行批判社会的电影总体观感就是同质化特别严重,然后豆瓣评论基本都会有“印度敢拍这种题材我国永远不敢拍”!
这种题材至上的评判标准真的不能理解,好像不够文艺不够反社会就不能是好电影了!
上映之后,凭借高口碑,票房一路逆袭,但大家讨论的热点都不在摔跤或电影本身,相反话题一直围绕着“印度多落后”、“印度女人没人权”,就跟当年的一样嘛,骨子里我们认同的并不是电影本身。
虽然它是不错的作品,但一个国家的电影体系全是类似这种电影的的话,太可悲了。
……
“下个月十三号,白玉兰奖,你必须要出席,提名了最佳编剧,最佳电视连续剧还有最佳女演员,对了,还有组委会特别奖…”
一天的拍摄结束,平平从京城飞来,公布了一下小白接下来的日程。
“除了白玉兰六月,上影节开幕,你是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