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其他一切物种、艺术品种,皆能用瓷来仿制。
以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以及一个“巧”字惊艳天下,被世人称为“最不像瓷器的瓷器”。
这种工艺最早出现于雍正时期。
但雍正时期仿生瓷品类较少,只有仿木、仿玉等寥寥几类。
到了乾隆时期,御窑场工匠们烧造技术精湛纯熟,对窑火釉色的控制可至随心所欲之境。
加之有杰出的督陶官唐英主持各类精巧器皿的制作。
生产出来的仿生瓷器才到了品种多种多样,几可乱真的地步。
不用说啊,做这玩意,特别能发挥刘永清在配色填彩上的特殊优势。
但生产上最大的难题,恰恰就是瓷坯造型能力的欠缺与不足上了。
要知道,这仿生瓷和做成套的仿古瓷大不一样。
杯盘碟碗之类的东西,是能够买到现成瓷坯的,从民国到如今历来如此。
即使买不到也没关系,京城工艺品厂有专门的瓷坯生产组,就是他们自己的造型车间。
毕竟是仿过去的东西,有些不是很标准的瓷坯买不到,大可根据实际需要,做出贴近需要的瓷坯来。
但问题,这做瓷坯的工人大多没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他们的能力只能做出中规中矩的家伙什来。
要让他们做瓜果梨桃,鸡鸭猫狗这样,造型复杂的仿生态瓷坯,可着实难为了他们。
这点就连刘永清本人也差不多。
虽然配色的方面他本事大了,可以说游刃有余。
但做瓷坯,他也是师父当初怎么教就怎么学的。
美术造型能力上,根本谈不上什么个人的擅长与发挥。
顶多只能做点简单的寿桃啊、柿子啊,这些小瓷盒。
或者是弄出个黄瓜、玉米出来,用这类最常见的农物做镇纸。
连个复杂点的瓷猫枕头、或者是灵芝笔筒都做不出来,他没学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