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就看看这个时候的京城的理发业吧。
同样是这个月里,京城的胡同间骤然间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私人理发馆——个体发廊。
这些小店的经营者都是小年轻,他们和传统的理发馆最大的区别就是新潮前卫。
比如说,取名都是青春浪漫和洋派儿的风格。
什么“纷飞发屋”、“飘逸发廊”,又或者“威娜”、“梦莎”……
再比如说,室内装饰一定要把港台明星和外国明星的海报照片贴得满墙满屋都是,好夺人眼球。
屋里也一定要用四喇叭放着最时髦的流行歌曲,这叫背景音乐。
甚至连理发师自己的发型,那也是怎么特殊怎么来,要的就是个性的张扬。
而且保证是人们以前从没见过的,那说起来就是“港式”。
所以尽管这些小店通常设备简陋,卫生和安全条件与正规的理发馆根本完全没法比。
哪怕有些店主手艺的确不佳,他们只是吹嘘自己的手艺来自花城,其实不过是初学乍练的生手儿。
可就凭着“洗剪吹”三位一体的套餐服务和全方位打造的时尚理念,他们仍然把不少青年男女都吸引到了自己的店里。
于是从此,电视上和杂志上的新式发型便能很及时的“移植”到年轻人的头上了。
来发廊理发的人,大可以根据自己的脸型、头型和个人喜好选择发型,甚至自创发型。
理发从此再也不是万众如一,平平无奇的基本生活需要。
而是由此变成了一种演绎时尚的实在体现。
不过在大多数中老年人眼中,这也是毫无道理可讲的一件事。
上岁数的人就不明白年轻人怎么这么傻,居然吃这一套。
宁可付出比理发馆多几倍的价钱,宁可照样排大队,坐下来还得耽搁比理发馆多一倍的时间。
也要让这些连推子都不大会用的主儿,把自己整出个不伦不类的头发来。
这日子,可真是乱套了……
当然,即使是时尚和流行,也是要分个层次高低的。
不同于几家刚刚冒出来,还属凤毛麟角,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的小发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