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相信二小子有分寸,不会胡来。
......
这时小门那大嫂端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榨面过来,上头的鸡蛋看着至少打了三个以上!
八仙桌上放好碗,大嫂从奶奶那抱过小女儿,打发两个跟出来的儿子出去玩去,自己搬过个小马扎,安安静静坐在堂屋角落里听。
在自己家不用客气,大口吃面,边吃边说。
等这碗面条下肚,舒坦了。
这会才有功夫打开最后一个大包,里头是一捆昨天特意留下的呢料。
“这些够给爸,大哥,为民,还有两个姐夫都做身大衣,我连扣子都拿来了。
到时候让小姐夫拿去崇仁的裁缝那做,我记得那边有个老师傅还是几十年前在沪上学的手艺,大衣比县城里的裁缝都做得好。
对了,给我也做一身。”
说着,还从包里拿出本杂志,指着上头的一个外国军人全身照,对着母亲说:“和裁缝说,我要这种款式,有点收腰。”
呢料,居然是城里人都搞不到的呢料,这又一次让全家人惊喜。
大姐嫁到十几公里外的另一个镇子,大姐夫也是个农民,但会木匠手艺,日子过得还不错。
至于小姐倒是嫁在本村,小姐夫是同姓,血缘隔了能有十几代,两个五服都出了。
小姐夫军官转业,这会在崇仁区政府里工作,每天骑个自行车上下班。
说着呢,小姐相莲琴就来了,一道来的还有她的一子一女。
呢料没家中女人们的份,这还真不是相伟荣小气,或者重男轻女啥的,就是单纯的因为这年月,农村妇女还真没人穿呢大衣。
再说了,这次带回来的这些呢料颜色太深,就算做成女款,上班的那些可能穿着好看,农村妇女...
自个穿着都可能觉得别扭。
非歧视,时代局限尔,穿衣服一项上要是走得太快,不一定是好事。
像在大嫂的眼里,自家丈夫要能有身呢大衣已经是了不得的事,根本不会去想自己。
这会母亲分给媳妇和小女儿不少带回来的干货,这些才是管家的女人们最看中的事物。
相莲琴以前当过几天公社的广播员,丈夫又是区里的小干部,还是有些见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