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这次给抗疫的数据建模,让申珂前所未有的感受到,生死这么宏大而又遥远的问题,原来距离自己的工作是如此之近。
谈到对生死的认知,申珂提到了岗前培训的时候学到的知识,什么是“了生死”?
这是一个国学领域的话题,跟华夏几千年的文明价值观息息相关。
申珂所掌握的方法论是,所谓“了生死”,就是要懂得,生死这个人类最为终极的命题,根本性的认知就是万物生长,万物慈悲。
也就是说,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万物也都包含着宇宙洪荒的本质。
明白了这一点,做事情就有了定力和慧根。
所以,申珂和他的同事们,在处理庞大的数据面前,就有了节奏,他们可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让数据为抗疫工作发声。
或者说,数字有了神性,有了人性,有了光辉。
林淼在听的过程中,脑海中已经同时脑补出了画面。
没错,他对赛博朋克的风格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这是关乎人类未来的一种画面呈现感,与其说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是一个寓言。
这是科技连接人类,连接现在和未来的视觉呈现。
它是宏大的,联想到龚凡宇的无人机在江城上空的飞行,记录下这个城市的暂停,与希冀。
它是律动的,联想到幽蓝投射到玻璃之上,那种流动的城市幻象。
它是有哲学意味的,联想到万物生长、万物慈悲,蕴含着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感悟。
林淼更加坚定了这季故事的调性,要知道,90后们是第一代原生网络居民,他们的抗疫故事的最大目标受众群,也是这个群体本身。
年轻人就要表达年轻人的视角,表达年轻人的故事,只有获得了年轻人这个群体的认可,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如伟人所说,这个世界终究是属于年轻人的。
等于是在给他们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所以调性上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审美。
既然是草根创作团队,那么他们就要极力贴近目标受众。
90后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他们的哲学认知,和方法论。
这些都从申珂的身上得到了一一的验证。
联系到之前的刘琳,她的“欢喜心”,岂不是跟申珂的“了生死”如出一辙?
林淼激动到心脏狂突一阵,汗毛直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