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江书院, 虽是仅有学子七十余人,但讲郎却有九人,外加山长一名,共十位先生。
山长柳予安乃是两榜进士出身,后辞官回乡,到书院讲学,而后为越省巡抚授为陵江书院山长。
柳予安博才广识, 在书院里威望颇高,但讲学却是要少一些,除了每个月在书院为所有学子讲一场月课外,只会半月为内舍弟子开堂讲一次《中庸》。
所谓月课, 即每月只有一堂, 一堂就是一天,乃是柳予安的专场,主讲四书, 书院全部学子都可参加, 月课之时,学子们可以当堂请教,让柳予安帮忙解答寻常学业中的疑惑。
书院除了月课之外,还有朔望课, 即每月初一十五,院中讲郎会轮流开堂讲学, 只是朔望课, 不同于月课以讲四书为主, 却是主讲五经。
因着学子们各自本经不同,便可自行选择听哪位讲郎的朔望课。
陵江书院的讲郎都是已经取中了乡试的举人,即便不如柳予安那般有号召力,但也都是才学之士,到书院讲学为师,不过多是为了回馈家乡、立德传道罢了。
对于这样的人,顾云浩是打从心眼里敬佩。
要知道,这些书院里的先生,若是放在寻常,是给多少束脩都难以让其收徒教学的,毕竟俗话说‘穷秀才、富举人’,到了举人这个层面,立马身价上涨,与平民划开界限,举人不仅免税多,而且随之而来的就是商户地主的依附和乡绅的巴结。因而,到了举人这个层面,便不会开办学堂,赚取学生束脩。
陵江书院为百年书院,自然更是不会如此。
顾云浩他们这些学生进学之后,竟然是除了自己的书纸文房的开销之外,也不必再给书院束脩银。
一般而言,学堂到了陵江书院这个层面,堪为一省之最,不论是巡抚衙门,亦或是淮安府,都会给予一定的治学经费。
再则来说,陵江书院历经三百余年,高中入仕之人不少,学子为官之后,多会在有余力之时,为书院添砖加瓦,置办学田,以资办学之用。
可以说陵江书院能有今天的名望,甚至经历朝代更迭,仍传承至今,靠得就是书院里一代又一代的先生和学子聚力而为。
今日一大早,顾云浩便收拾了书本纸页,拿上文房匣子,准备前往讲堂。
“云浩,我先前跟你说的可有兴趣?”
季航笑着问道:“我们学社而今并非只谈五经,也开始兼作四书时文跟诗赋了。”
略微想了想,顾云浩还是面带歉意地道:“还是算了吧,我这本经都尚未学透,实在也是无暇其他。”
季航说的是学社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