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往往却是残酷的。
在梁腾和吴瑕几经波折得到那样一个结论后,他俩觉得可能性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了,也就是说,“地下室入口”就设在另外那处2层小楼之内。
结果,现实又狠狠的打了他俩一巴掌。
吴瑕操纵着的“无人侦察机”,已经非常认真细致的,一遍又一遍搜寻了另外一个“地下室”的天面。
吴瑕和梁腾也紧盯着“屏幕”,逐寸的观察,最后居然像是重复了之前探查第一处“地下室”的经历,找遍了整个“天面”,压根就找不到所谓“入口”在哪里?
梁腾和吴瑕对视一眼。都能从对方眼里,看到一种“迷惑不解”的眼神。
这样都找不到“入口”?这也太扯了吧?
不死心的两位主人公,眼睛死死盯着那个小小的“屏幕”,反复把另外那个“地下室”的“天面”搜寻了N遍,结果令人失望:没有“入口”就没有“入口”。
整个“地下室”的天面面积能有多大?几百个平米而已。
“入口”要能让人出入,肯定小不到哪里去。在有限的“地下室”天面寻找一个“不算太小的入口”,找不到,梁腾和吴瑕脑海里不约而同冒出了最后一个可能——“入口”根本不存在。
费了那么大的功夫建造两个“地下室”,结论是完全不设“入口”。吴瑕和梁腾无论觉得这样的结论有多“荒诞”,但这结论,就是他们现阶段能找到的唯一答案。
难道,那个“过强”在把自己拥有的贵重物品转移到“地下室”之后,就把原有的“入口”彻底给封掉了?
梁腾和吴瑕凭常识都能断定:在建造这“四合院”地下室之初,肯定是有“入口”进去的。否则,“地下室”内部的装修不可能完成。“无人机”侦测到的地下所藏的东西,也不可能搬运进去。
被“过强”封掉的“入口”,又在哪个位置呢?
梁腾和吴瑕知道肯定不会设在“地下室”的“天面”。
假如曾经的“入口”设在“天面”,就算封掉了,也只能清理“入口”上面的痕迹。至于“入口”下边的痕迹,都进不去“地下室”,怎么可能清理?!
而“地下室”的“天面”,清一色刮了白,毫无修补的迹象。无论怎么看,“入口”就算是过去式的,也不可能曾经开设在那个位置。
另外,梁腾和吴瑕逐渐还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假如“地下室”珍藏那些东西,真的被“尘封”了数十载,它们如何保证不坏掉?!
密室内存放东西,要想长久保证不.朽,只有两种途径:一是密室内形成真正的“真空”状态;二是密室内一直保持畅通的空气,避免处在一种潮湿状态。
“后海四合院”下边的两处“地下室”,肯定达不到“真空”状态。
据“无人机”进去后侦察到的地下情景,“过强”的所有珍藏之物,件件都保存完好。这种结果,肯定有一个先决条件:这几十年间,地下室一直空气畅通,保持着相对恒定的温度和湿度。
这样想来,不仅有一个曾经被封了起来的“入口”,甚至,理论上还应该一直存在着某个流通空气的“通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