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千羽一看就是做惯了“串门入室”的勾当。
都不需要人提醒,就娴熟的把“汉兰达”绕着眼前这个楼盘,开到了后边,专挑人迹罕至的地儿停好车。
打开车门走下来。
楼盘尚未正式的开盘开售,甚至连“售楼部”都还没有建好,这一片区域真正是大白天都看不到几个人影。
难以想象,这样一处堪称城区“死角”的街道,在两、三年后会摇身一变而成为城市的商业步行街。
那可是不折不扣的黄金地段商业街。
究其原因,如果不打通这个楼盘背后那两个“断.头路”,那这楼盘就属于岔路的尽头了。
如果打通了那两段路,它就是三条道路的交汇之处。
梁腾看着这样的一个楼盘选址,暗暗猜测:那个于卫东究竟是老谋深算、慧眼独具,一下就看到了这片区域未来发展的潜力?
或者,于卫东那家伙其实就是贪便宜,才选择购买这一处的地皮。然后自己盖它两栋楼。打算慢慢卖。
仔细回顾于卫东这些年来做生意的水平,估计购买这地儿盖楼盘,也还是贪便宜的可能居多。
只不过那家伙的运气有古怪,一向是“先苦后甜”。往往人们以为他要死贴地了,谁知他又来一出大反转,运气大爆发。
这样一个未来的黄金地段,多半是他“瞎猫碰到死耗子”,蒙中的。
既然不是于卫东内心看好此处的发展潜力,那么,他对这两栋楼盘的预期出售价,未必有梁腾想象那么高。
梁腾是按照“德馨名门”周边的楼盘已经达到了1万块每平的售价,来评估“德馨名门”的打包转让价。
依据后世梁腾购房的经验,同在一片区域的楼盘,未必“均价”就保持一致。
别问梁腾后世不从事房地产业,他的经验从何而来?
很简单,梁腾一辈子都在渴.望能够拥有自己的一套房子,后世他凑够了“首付款”后,花了足足一年的时间去考查和研究各种各样的楼盘。
在那个过程中,累积的经验可谓丰富之极。
他就曾见过,相隔几十米的两个楼盘,一个卖近6千块每平,一个才卖4千。
仔细研究,卖6千的是大房企开发的楼盘,并且还自带精装修出售。而卖4千的是个小楼盘,毛胚房,只能以低价来吸引客户。
另外,还有个比较影响购房者意愿的问题,就是交通的便利。
梁腾曾经看过两个相邻的楼盘,一个紧挨着街道(其实也就是一条20米宽的小街),但它愣是比“缩”在了它后面的那个楼盘,每平买得贵1000块。
还有就是房子的户型。户型比较的跟得上时代的,比如卧室及卫生间、厨房什么,设计安排在一边,而客厅和餐厅安排在另一边——这样的设计在后世已经变成了“商品房”的标准制式。但一开始时可不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