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依珊表现出了对于“经典歌曲”格外渴.求的心态,梁腾一开始有诧异,也有点不适应。
毕竟到了商业时代,梁腾印象中还真没有哪部电影舍得单单在“音乐”这一块,投入如此巨资。
音乐部分的投入,当然少不了。但预算一开始就确定下来,几乎不会再随意增加。
也就是说,整部电影那么多的配乐,投资的钱是固定的。你觉得这一首主题曲好,花费了大价钱购买。那么,“音乐总预算”在主题曲支出多了,势必在其它配乐方面的支出,就会减少。
这是一个需要平衡的音乐总预算。不可能电影哪部分的音乐,都给出高价。你得按着总预算去买歌。
哪怕有一批好歌你很中意,但预算不够,也只能降低要求,另外购买价格合适的次一等的歌曲。
这是惯例,是行之有效的作法。存在即合理。梁腾也如此认为。
这花依珊,明显不按以往的惯例出牌。
她对于整部电影音乐方面的要求,给人的感觉,真达到了要求“尽善尽美”的程度。
梁腾如果不是满脑子“神曲”压阵,还真有点抗不住。
梁腾开始怀疑,这花依珊要给一部业内人士公认的“超级烂片”,配上最高水准的音乐,并且还是从头配到尾,全方位、无死角的。
这大反常态的操作,肯定怀有不可告人之目的。
无论如何卖力去包装那部垃圾无比的狗.血电影,也不可能捧红它的啊。
难道花依珊连这起码的觉悟都没有吗?
还是说,她有了不妙的预感却依旧不死心,要背水一战?
这能行吗?
就像一匹斑马拉出来的屎。就算一开始看着有“黑白相间”的纹路,挺新颖别致,再配以精美的包装,不明真相的人们看了,误以为那是蛋糕店新推出的主打美食,也会产生出购买之心。
但一坨屎就是一坨屎,再怎么卖力的包装及宣传,再怎么在外观上下功夫改进,都不可能风行的。
原因无它,只要吃一口之后,绝对“零”回头客。
而且吃过的人会怒不可遏的给差评,崩塌的口碑从此开始。接下来的人,连品尝都不会去品尝了。
说真话,梁腾感觉花依珊导演的电影就像那坨屎,完全没希望了。
如此情况下,花依珊还投巨资向他“定制”全套的电影音乐,这举动就显得意味深长了。
梁腾也不傻,很快就有所猜测。
电影票房那边基本没希望了。还有争一争价值的,是什么呢?
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