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祯十四年的十月中旬,卢象升就率领吴三桂等三万人马出击,试图救出被困松山和杏山的明将将士。
但鞑子也发现了卢象升这支明军的出现,自然知晓他们的目的,便试图聚兵围歼卢象升。
此后两个月时间里,卢象升和吴三桂率领明军,在杏山和松山一带,一直与鞑子军周旋交锋。
这一次,卢象升万万不会选择再和鞑子正面交锋了。
而是不断采取偷袭和袭扰的战术,扰乱鞑子的视线,让鞑子无法得知他的真实目的。
毕竟鞑子此时包围的明军城池,主要有锦州,松山,杏山三城,至于塔山已经被明军攻陷。
鞑子包围三座城池,却迟迟不怎么进攻,无非就是想减少伤亡,等待城内明军因为缺粮缺水,自行溃败。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鞑子的攻坚能力,远没有他们野战能力那么强。
鞑子想要围困三城,就被拖住不少兵力,出去对付卢象升的鞑子只有不足五万人。
这就给了卢象升机会,不至于让卢象升手下人马,轻易就被鞑子歼灭。
期间,卢象升数次使用计谋,骗过了鞑子,用少量人马,牵制住了大量鞑子,从而让他率领的明军主力,趁机突袭兴山和松山。
可惜,连续两次的奇袭成功,都因为松山和杏山城内的明军,事先不知道会有援兵出现,无法及时配合。
最终,卢象升的奇袭,除了给围困松山和杏山的鞑子,造成不小的伤亡外,并没有让卢象升成功救出他们。
而在有了这两次的教训之后,松山城内的洪承畴,直接下令,让城内将士随时保证战斗突围状态。
并且,原本将城内将士不断减少的口粮,也再次足额发放,让城内明军将士吃饱饭,随时准备突围。
因为,洪承畴相信,既然卢象升能来前面两次,他就有机会再来一次。
而下一次,他一定要把握住机会,因为那或许可能是他们最后能够突围的机会了。
既然有了突围的机会,就一定要抓住,否则他们要是继续被鞑子围困在松山城内,就等于是慢性死亡。
城内就算有再多的粮食,也不够他们上万人大军吃的,一旦城内粮食告罄,他们也就完了。
终于,在焦急的半个多月等待之后,卢象升总算再一次出现在松山城城外。
这一次,洪承畴第一时间发现,并且呼应城外洪承畴的进攻。
但同样的,有了前两次的教训后,围困松山城的鞑子将领,也有了防备。
几乎是在卢象升杀过来的第一时间,鞑子也发现了,双方在松山北城门外,数里的范围内,爆发了激烈的厮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