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开始族长会亲自宣读祭词,然后打开祠堂,让男丁跪拜列祖列宗。这天全部在族谱上的男丁会沐浴更衣,穿戴整齐,从半里外开始三叩九拜的拜到祠堂,每人给先祖祭三柱清香。
晌午时,全村的男丁、各家的当家主母、满了九岁未定亲的女儿可以到村里街上参加长宴席,享受九碗豆花宴。
九碗不是常规宴席的九大碗,而是各家出一盆菜,均为素宴,此宴席也是各家相看媳妇的一个渠道,这个九碗就是未出嫁的女儿做的素菜,各家主母可以通过菜品相看未来媳妇手艺。
而豆花是各家主母一起点的,宴席结束后各家可带豆花回家,给没有参加的家人共享祖先的福泽。
小张家的人都没参加过清明会,李氏是童养媳不能算待嫁闺女,而玉岚满九岁的时候,李氏本想请张李氏带着参加,但是张翠莲死活不同意,张李氏一向疼爱幺女,用家务把玉岚留在家里,也从未给他们带豆花。
云溪郡的村落基本都是依山傍水的,张家村处于云溪郡的下游,靠着高山,冬时山顶还会积雪,开春时积雪便会融化,经由村边的小溪流入云溪郡的宁安河汇入月江。
张家村张氏一族不知几代先祖是个举人,向朝廷申领了一座功名牌坊,当时的族长便以牌坊为起点,重修了一个四合院形式的祠堂,将祠堂放到牌坊内里,采用门楼倒置的方式修建了个两层木质结构的戏楼,戏楼到正殿的地坪逐步升高,与面向街道的牌坊门背靠而立,檐前吊柱、雀替、饰惠灯笼和各种纹饰,戏台落地罩、石栏杆上雕刻各种家族故事。
出了牌坊,铺出一条约五米左右的青石板路蜿蜒到村口,名为青云街,有平步青云的意思。
青云街皆由条形或方形的石头铺砌而成,两边一般留有一米宽的石阶。街两边多为木结构、青瓦顶的平房或两层民居,这些民居均由张家祠堂出资修建。
这些民居开门皆堂屋,堂屋后面再依次搭建过堂、厨房、里屋等等。对族中有巨大贡献,或者名声良好的人家可以向族里申请购买,购买后可以自行装修,若后人人品端正,也可以继承居住,也可转卖。转卖也需经过族里同意才能转手,否则只能领一笔银子搬出另行建房。
为了方便进出田地间,张家村在街道半腰处,让两户人家以墙为壁,隔出一条可容两人并行的小巷,作为小门。村口修有石墙将村子包裹,沿至山脚,灌以米浆夯实,四周修眺望台,下修大铁门,平日夜间以壮丁轮流守夜,两门均卯时开门,亥时落锁。若过了时辰,只能通过各自院坝的后门出户,但也仅限于村里相互走动,并不能走出村。
老张家一直未能搬到这条街上,现在住的祖屋还是张仁齐祖父建的。一个原因是穷,更重要的是以老张家的名声还不够资格。所以张仁齐的父亲在大孙子出生后,把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张义诚身上,供他读书,希望有朝一日能住到青云街。哪知道熬到死也没看见张义诚中个秀才。而张仁齐不愿投入的钱财打了水漂,省吃俭用还是把他供出来了。
张义诚是张家村近十年来第一个秀才,村里按照旧例,无偿赠送给了他一套青云街的房,不过张义诚不愿住在青云街,瞒着张仁齐就把房卖了,和妻儿住在云溪郡。
清明会前一天,族长特地叫了人知会仲礼、叔娃带家人去参加祭祖,上族谱,也是承认了小张家开分支这回事,仲礼是以张义信为始开的家谱,自然李氏就是当家主母,而玉岚作为未嫁女也要带九碗菜。
这一日,李氏四人便收拾妥当,带着折叠的纸钱和九碗菜出门了,玉莞因为年龄小不能参加,被嘱咐留在家里看家。
玉莞不是能好好呆在家里的人,等李氏等人下山后,先是去张义信坟前拜祭了下,毕竟也是原身的父亲,她不是这时代原装的人,不讲究这些忌讳。
两杯淡酒,玉莞执起一杯,洒落在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