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够掌握康王,无论是等待大宋灭亡后拥立其人以获取奇功,还是在事不可为时交给大同换富贵,都稳赚不赔。
汪伯彦的行动力极强,想到就做。
其人许以重金,命心腹人装作流民携带帛书前往苽陂镇,联络被困的赵构。
他自己则亲带一千州兵赶到上蔡县东北侧的澺水西岸接应康王大驾。
得亏流民的松散和多方意见不一,虽然险而又险,但汪伯彦的计策还是成功了。
当赵构在蔡州人马的接应下摸黑逃到澺水西岸,见到率军相迎的汪知州时,心情激荡之下,一把拉住后者的手,郑重承诺道:
“它日见到天子,当首汪知州以京兆之荐。”
赵构一个倍受猜忌的亲王,莫说京兆府这么敏感的人事任选,便是一个小小的县令,甚至一个县尉、主簿都没有权利置喙。
很明显,在经历了生死大磨难后,其人已经有了主宰自己命运的强烈野心,这句话就是对“救驾”有功的汪伯彦政治承诺。
而对汪伯彦来说,一个勃勃野心的皇弟显然要比一个富贵闲王更有投资价值。
其人当即以颍昌府流民作乱道路不通为由,请康王殿下先如蔡州安顿,再联络大同完成出使任务。
大宋危在旦夕,肩负出使重任的赵构却要南辕北辙。
汪知州的借口相当荒唐,康王却欣然从之。
双方心照不宣,都到这个时候了,还出使什么,坐等大宋灭亡再起兵就行了。
成大事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当改变大人物的经历化为影响历史走向的传奇故事时,在后人看来,大人物的天时亦是“天命”。
当赵构在汪伯彦的护送下回到汝阳县城时,其人的“天命”也恰好到来。
历经艰险的大宋门下侍郎耿南仲也赶到了汝阳,双方意外相遇。
一见面就得到耿延禧死讯,给了千里寻子的耿相公极为沉重的打击。
但康王也差点被流民弄死,乱世之中人命不如狗,不认命又能如何?
耿南仲哀痛之余却没有忘记自己此行的重要公务,流着眼泪宣布皇帝的最新旨意:
以康王赵构为京西北路兵马大元帅,加安国、安武军节度使,命其迅速起兵,入卫临安。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