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73(3 / 4)

乔御转过头一看,威尔逊教授笑得温和无害:“乔,这里的厨师还满意吗?”

乔御:“挺好的,味道不错。”

米线汤底是筒子骨汤底,配上酸辣爽口的水腌菜,乳白的汤汁上盖着满满一层软烂的羊肉,营养又健康。

“别太紧张,他们也是无聊太久了。而且每过三年一轮招新,每次招新十人……这导致总有一个研究所招不到人。招不到人的话,就没办法开迎新会,不开迎新会的话,全年又少了一个活动。”

威尔逊咳嗽了一声:“对了,不知道你对病毒学是否感兴趣?”

说起来,威尔逊教授也是冷泉港病毒研究所的副主任呢。

……

……

几天下来,乔御已经彻底麻木了。

他的心情在短短几天内,大概经历了“卧槽,诺奖大佬”,“诺奖大佬对我说话了”,“刚才走过去那个好像是诺奖大佬”的变化。

整个冷泉港目前也就7位诺奖大佬坐镇,其中,DNA之父J.D沃森,因为年老体衰,已经不再参与科研任务。

相比于外界,冷泉港待遇再怎么好,也终归有些冷清。

这种冷清,不是没有人的冷清,而是那种从外面晃眼一看,根本看不出这里是全世界最负盛名的科研中心的冷清。

日复一日的实验,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

明明一百里外就是全世界最繁华的纽约,位于长岛一隅的研究中心却显得与世隔绝。

冷泉港欢迎各地学者、欢迎来学习参观的小孩、欢迎人傻钱多的投资人;却不欢迎政客、游客和记者,因而保持了独立性与纯洁性。

在这里,乔御确切的感受到了一句话:“科学没有国界。”

教授们国籍、肤色不同,生活习性各异,口音天南海北,但是在传道受业解惑时,却同样倾尽全力。

他像是海绵一样,努力吸取着知识,学习着经验。奔走于各个诺奖级的实验室之间,和行业顶尖学者交流、学习。

如果说,在来之前,乔御还有些犹豫;但是来之后,他承认自己很喜欢这个地方。

乔御入乡随俗注册了几个社交软件,把过去收到的名片都翻出来,挨个加了好友。

喻寒溪发来贺电:你还是那个微信都不会用的乔御吗?

之前喻寒溪在微信上给乔御发了消息,结果三天没得到回复,无奈之下只好打了个跨洋电话。

因为乔御坦言道“自己不怎么看微信”,被喻寒溪记恨到现在。

喻寒溪:我听说你去了冷泉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