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南、唐玄、崔实和钟疆坐在小桌上,一帮小伙子分成两堆,围着大桌坐了,三四个人分一个铜火锅,敞开了吃。
看着那一盘盘撂到冒尖的肉片,崔实瞪大眼,“不是说没肉了吗?”
“这是一早留出来的,咱们自己吃。”
崔实一阵肉疼,“这要是拿出来卖,得多收多少钱?”
司南笑道:“多少钱算多?以后咱们店里每日食材定量,卖完就闭店。想吃?明日请早。”
崔实蒙了,“这不是把到手的银钱往外扔吗?”
司南摇摇头,“扔一分,进来十分,实哥你说这买卖划算不划算?”
崔实不解,“这话啥意思?”
“饥饿营销。”感谢那些年盯着屏幕抢某米的日日夜夜,让他对消费者的心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实,这一招用在古人身上更合适。
爱跟风,爱面子,能吹能显摆,这一点古人可比现代人更突出。
尤其是大宋,汴京百姓不缺钱,缺的是花样。
你跟他们说“哪个酒楼菜好吃”,他们可能不会在意;换成“哪个酒楼出了道什么稀罕菜”,他们八成会去瞧一瞧,只是,具体哪天去就不一定了。
若再换成“哪个酒楼位子可难定了,客人从东京排到了西京,官家去了都不一定能插队,谁要在他家吃一顿,值得吹上一整年”……
司南笑眯眯往众人身上扫了一圈,“你们说,换成是你,你想过来吃一吃不?”
钟缰点头,“肯定想。不仅想,还要尽快,赶在别人前面,这才有面儿。不光是我,还有皇城司的同僚,到时候兄弟们一合计,八成得拉帮结伙一起来。”
“我也想,就是吃不起。”崔实咧着嘴笑。
大伙都笑了。
唐玄想得更深远,“一时的噱头,能长久吗?”
司南丢给他一个赞赏的小眼神,“这个问题好,这才是咱们的立店之本——要想长长久久地红火下去,还是要从食物本身下工夫。”
“这也是为什么我坚持每日食材定量,卖就卖最新鲜的,做就做最好吃的。今日客人多,咱们多买十斤肉,明日客人少了,多出来的这十斤后日怎么办?用,则不新鲜,扔,势必心疼。”
“留着自己吃呢?”
“一次两次自己吃,十次八次呢?”司南看着他们,真诚地说,“这是咱们大伙的营生,可能要做大半辈子的事业,不能像个没有章程、没有路数的小作坊。”
咱们的营生……
大半辈子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