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并不意味着,换一个行业,高盛同样可以做得好。
隔行如隔山,北美虽然没有这句俗语,但道理却是一样的。
高盛并非没有对其它行业的投资,但都恪守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只投资,不干涉,或者至少是少干涉。
对于高盛来说,只要投资的公司股价能够上涨、能够拿出稳定的大笔分红,他们就完全不会在乎,投资的那家公司,领导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
然而,真正要去经营一家完全不同行业的公司,高盛是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的。
“我明白你的意思。”
劳尔德-贝兰克梵点了点头,又说道;“不过你倒是误会了我的意思。我们确实没必要亲自去经营新闻集团,我们也没这个行业的经验和人脉。不过,我们完全可以效仿其它投资的惯例,只控股,不干涉。”
“您是说……聘请一位职业经理人?”
费迪南德思考了片刻,说道:“假如几乎所有的股份都握在我们手中,一个职业经理人,恐怕很难压得住场子。”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为什么,几乎所有大公司的职业经理人,最起码是站在决策层的那些职业经理人。
比如说CEO,比如说COO等等,都要求拥有股份?
这不仅仅只是钱多钱少的问题,也不是“给别人打工还是给自己打工”的问题。
而是,没有足够的股份、没有足够的话语权,职业经理人就很难压得住场子,让下边的人乖乖按照自己的吩咐办事。
若是这样的话,公司注定会处于漫长不断的内斗,对于一家公司的发展,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事实上,在整个北美,都极少有那种,一个大股东掌握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股份,然后撒手什么都不管,将一切交给职业经理人的公司。
至少,在市值数十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当中,是绝对没有这种例子的。
即便是有,公司也会陷入巨大的麻烦和危机当中。
若只是一笔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的“小投资”也就罢了。
虽然还没有做出详细的评估,但凭借着对金钱和数字的敏感性,费迪南德在罗杰提出合作计划的时候,已经得出了一个数字,若是按照这个计划,高盛想要得到新闻集团在北美地区的传媒资产,至少要花费三百亿美元的成本。
即便是高盛,也不可能拿三百亿美元的巨大代价,去做一个看上去就不太可行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