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拥有业内最好的制作和发行资源的大公司,天然就具备对明星,和梦想成为明星的年轻人们最强大的吸引力。
然而,版权问题,却一直是环球的短板所在。
没办法,环球成立的时间太短了。
如果不算被维旺迪收购之前,那段小打小闹的时期,满打满算,也就是十几年而已。
(注:环球唱片在1930年成立,但是在90年代被维旺迪收购之前一直都只是个十八线小厂。维旺迪买了环球,又通过环球收购了宝丽金以后,这个厂牌才发展起来,具体的时间是1998年。)
虽然一路走来,并购了许多的厂牌,但环球的版权库却是一直没有积累起来。
一方面,那些数量较大,价值较高的音乐版权,都掌握在几大巨头的手里,最起码也得是RCA唱片这样的一线大厂。
收购一些小厂牌,确实也能“顺带”买来一些版权,但数量太少,质量也参差不齐。
另一方面,在八十年代之后,唱片业内的各个版权方,都开始对自家手中的音乐版权重视了起来,绝对不肯轻易出售。
像【虫子】乐队的保罗那种,所有才华都只在音乐创作上,在其它事情上多少显得有些脑袋不太灵光的人,毕竟是极少数。
除非环球出一个原高于市场价的价码,否则即便是想要收购版权,也没有多少人肯卖。
十几年下来,环球手中,仅仅只是积累了几十万首歌的版权。
和大多数唱片公司比起来,这个数字确实不少了,但却多少有些匹配不上顶尖巨头的身份。
在环球音乐集团庞大的版权库当中,很大一部分,实际上还是依靠外来合作方的授权。
环球仅仅只有运营这些版权盈利的权利,但却没有所有权。
当然了,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仅只有运营权,也是够用的。
毕竟这种合约一般签订的都是排他性合约,只要版权的运营权在手,所有权的归属反而不那么重要,环球完全有足够的资本借助这些版权的运营权,为自己谋求更大的利益。
但是,如今,借着Spotify这个新兴的渠道,以【量子音乐】为首,环球的所有竞争对手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了默契,开始大面积地挖角环球的版权合作方。
而且,也确实因为眼馋新渠道的收入,有不少合作方感到了心动,甚至不惜出高价违约金,也要收回授权。
这立刻让环球陷入了被动之中。
要知道,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
一旦版权合作方大面积中断与环球的合作,剩下的人,跟风的可能性只会越来越大。
好在,这次股东大会虽然过程出现了一些波折,但道格-莫里斯总算是得到了一个想要的结果。
只要能够尽快与Spotify签订合约,至少可以在短时间内,稳住这些合作人的信心。
前提是,这段时间里,千万不要再搞出什么幺蛾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