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侵吞收益的丑闻爆发的当天,一份不算十分详尽,但勉强能够讲清楚事情经过的报告,就递到了道格-莫里斯的手上。
“五亿美元?有这么多?”
道格-莫里斯关注的重点,却不是丑闻本身,而是《纽约邮报》爆料的数字:五亿美元。
这是《纽约邮报》所曝光,环球音乐集团在2007年一年当中,通过各种手段侵吞的,本应支付给签约歌手和创作者的分成。
道格-莫里斯回忆了片刻,疑惑道:“我怎么记得,在去年的财报上,真实的数字应该是不到两亿美元?”
助手提醒道:“《纽约邮报》把‘正常’的收入计算方式,也算进这一部分里边了。另外,他们的算法是税前。”
助手在说话的时候,“正常”两个字被加重了语气,显然是在强调。
像是捆绑销售、左手倒右手等等,这些操作手段,同样可以起到抬高账面成本,降低账面利润的作用,也就是说,实际支付给签约歌手的分成也会降低。
这种就属于规则内的手段,每一家唱片公司都会用的。
若是将范围放大,甚至可以说整个娱乐圈都在这么干,包括好莱坞、出版业,乃至于太平洋对岸新兴的网络小说行业,都是如此做的。
当然,具体到实施方面,就会根据具体的合作者而区别对待,大牌巨星的待遇肯定和底层小明星有所不同。
如果《纽约邮报》曝光出来的单单只是这些,对于那些不了解情况的外行,路人们来说,或许会对环球音乐集团产能生一些不太好的印象,但却绝对不会对环球造成任何实质性的损失。
毕竟,整个唱片业都是这么干的,在这个行业里混的,无论是什么身份,也都习惯了这种“模式”。
自身利益受损的明星阶层自然会不满,但他们却很难拧成一股绳来和资本方进行对抗。
归根结底,顶尖的大明星和底层的小明星,本身的利益诉求就完全不同,看似是同一个群体,实际上是泾渭分明的两个,甚至是好几个阶层。
真正对环球造成了巨大打击,并且影响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是那些规则外的事情。
比如说简单粗暴的瞒报收入之类,哪怕是以喜欢坑投资者的钱而着称的好莱坞,都不会这么做。
毕竟,若是将规则破坏的太过于彻底,也就不会有人和你玩了。
在这些“越线”的手段方面,环球音乐集团在2007年一年中,实际获得的收入是一亿九千多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