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联动宣传明显对电影更有利,但对MAD唱片,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更何况,这部影片本身就是在蹭乐队的名气和热度,再多蹭一点,也没什么不好。
这个话题暂时告一段落,杜克收好名片,又说到:“尼古拉斯那边,我让索菲亚试探过他的口风,他在MTV音乐频道的工作不太顺利,如果有好的机会,他也不介意尝试一下转行。”
“???”
话题转移的太快,罗杰一时间没有转过这个弯来。
想了一会,罗杰才反应过来,杜克所说的,是自己之前曾经提过的《战争之王》电影的计划。
在罗杰的“好莱坞计划”里,杜克-罗森伯格这个导演,以及尼古拉斯-凯奇……科波拉,都是这个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如果说,对于杜克导演,《郊区的耶稣》就是他的开始。
那么对于尼古拉斯来说,《战争之王》这部电影,就是这个前世巨星进入好莱坞的第一步。
“如果他愿意加入,必须要签一部长约,至少五部电影的片约。”
罗杰随口提了一句,又是半警告地说道:“现在最重要的还是《郊区的耶稣》,如果这部影片票房失败,我不会让你插手《战争之王》和接下来的几部电影。”
娱乐圈是一个很现实的圈子,评判一个人的价值,唯一的标准就是收入和利润。
对于好莱坞导演来说,评价他是否足够优秀,唯一的标准就是票房。
无论罗杰有多么看好这个导演,但若是杜克不能在票房上有一番作为,罗杰也会毫不犹豫地放弃他。
能拍出无数影迷追捧的经典?
如果票房扑街,那有个屁用。
《肖申克的救赎》够经典了吧?
在票房扑街、奥斯卡失利之后,弗兰克-达拉邦特足足沉寂了五年,才得到下一次执掌导筒的机会。
至于《楚门的世界》的导演彼得-威尔、《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导演理查德-沙因克曼、《华氏911》的导演迈克尔-摩尔,只有上帝才知道,这些家伙在影片票房大扑街之后,衰落到了什么地方去。
如大卫-芬奇、克里斯托佛-诺兰、弗朗西斯-科波拉,这些被誉为传奇的导演,他们之所以有着巨大的声望,不是因为他们的电影口碑有多好,而是票房的胜利。
这是一个无比现实的圈子。
罗杰进入这个圈子的目的更加现实,就是为了圈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