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莱美的评选,相较于隔壁的奥斯卡要好很多,但同样会出现一大批专门奔着奖项而去的“命题作文”。
除了音乐的表达手法和题材上必须符合大多数评审的喜好之外,更为显着的特征就是专辑在北美发行的时间,必然是在九月或者十月,这是格莱美收录范围的末尾,也是距离颁奖季最为接近的时间。
选择这个时间的好处自然不必多说,距离颁奖季足够近,意味着宣发方面可以和冲奖公关密切配合,并且由于“新鲜感”的缘故,可以给评审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如果那些评审在投票之前真的会去听歌的话。
关于这个话题,罗杰不想多谈,生怕卢西恩-格兰奇又提出换一部作品,比如用《月之暗面》去冲奖的提议。
摇了摇头,罗杰继续问道:“除了这些,还有谁有新专辑或者巡演的计划吗?”
“剩下的主要是《美国偶像》出来的那些人,目前发展最好的是【蓝色心情】乐队,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以单曲连发的形式推出乐队的新专辑,这项计划已经通过了市场部门的审核,认为可行性很高,我已经在申请文件上签字同意了。”
在乐坛中,关于新专辑的发行,许多歌手和乐队,都会将一张专辑的价值压榨到极限。
像罗杰三人这样,一张新专辑发行前,最多只是发行不超过三首的先导单曲,或者一张不超过四首歌的先导EP,然后就直接发布完整专辑的,反而是少数派。
更加主流的做法,是不断的发行单曲,每隔一段时间,比如一两个月,就发布一首单曲,将整张专辑所有歌,或者最起码是全部的“A-Side”单曲都以单曲的形式发行一遍,再推出完整的专辑。
这样做速度很慢,但是效果却要更加出色一些,不但专辑的销量会相对不错,单曲也能卖出去许多,等于将一张专辑卖了N遍。
如果再过分一点,还可以推出一张专辑的不同版本,比如录音室版本、Demo版本、实验版本……
等等。
罗杰不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速度太慢。
一张专辑,整个流程走下来,最起码一年的时间就过去了,如果速度再慢一点,两三年也是正常的。
罗杰手中有那么多作品等着排队,怎么可能这样慢悠悠地几年磨蹭出一张专辑?
正胡思乱想着,罗杰又听到卢西恩-格兰奇开口:“还有一件事,去年签下的新人,泰勒-斯威夫特的经纪人表示,泰勒希望公司能够遵守承诺,在今年之内开始为她筹备新专辑。”
泰勒……
听到这个名字,罗杰又开始感到头痛。
稍稍思考了片刻,罗杰有些无奈地点点头,说道:“我确实对她承诺过这件事,让下边的人研究一下,弄个合适的方案出来。哦,对了,告诉泰勒,新专辑的歌让她自己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