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年级起,杜克-罗森伯格就一直是校足球队的主力四分卫,并且在高中时期还带领球队赢得过东部高中联赛的冠军。
(注:北美通常流行12年级制度,10-12年级相当于咱们的初中。)
除此之外,杜克还像那些擅长“学习”的亚裔一样,所有记录到档案内的成绩全部都是A,甚至在南加大的四年当中,杜克以惊人的速度,拿下了包括导演专业、社会心理学等足足四个学位证书。
平均一下的话,相当于一年就能大学毕业一次。
这是一个让人感到惊悚的履历。
通常而言,这样出身良好,天赋出众的天才,总是会有着明显的傲气,总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全世界都要围着自己转。
体现在导演这个职业上,就和太平洋对岸的网络小说差不多,随手拿出一个剧本,好莱坞的大牌明星们,以及迪士尼、环球这样的巨头制片公司立刻就要跪舔,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最后还会开出一份和身价明显不符的导演片约。
当然,当这些家伙从象牙塔走出,进入社会之后,都会被一堵名为“现实”的墙撞得头破血流,才会幡然醒悟,放下心中的骄傲,去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自己。
但是在杜克-罗森伯格身上,罗杰却并没有看到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甚至于有些过于务实。
在收到杜克-罗森伯格送来的《郊区的耶稣》计划书之后,罗杰没有急着去看剧本,而是看向了“意向片酬”这一栏。
这个年轻的导演根本没有去提票房分成,甚至于周边分成这样不切实际的要求。
期望的导演片酬,也不是那些所谓的“天才”们通常会说出的八位数,仅仅只填上了二十万美元这个数字。
按照计划书中预期的1100万美元制片成本,再加上杜克-罗森伯格仅有大学期间拍摄实验片的经验,正式从业记录为零的履历,这个数字略高于好莱坞的通行标准。
但也属于正常范畴之内的浮动,单从这个数字来看,杜克-罗森伯格不但没有盲目自信,同时对好莱坞的规则也有着深刻的了解。
“有趣。”
悄然在心里将这个年轻导演的评价再次上调一个级别,罗杰翻到了剧本部分。
杜克给出的剧本,剧情不算复杂,没有文艺片中常见的那些烧脑情节,让人一目了然。
关于《郊区的耶稣》这张专辑中的人物,【圣-吉米】和【郊区的耶稣】两个角色,究竟是两个独立的人,还是一个精神分裂者的两个人格,至今仍有媒体和歌迷在争论。
罗杰当然知道,后者才是正确答案。
毕竟,比利-乔-阿姆斯特朗早就给出过答案。
但罗杰却不会公开说出这一点,这种争论有利于维持专辑的热度,罗杰自然不会给出任何“官方答案”,任由歌迷和媒体们去猜测。
如果是一个喜欢烧脑剧情片的导演或者编剧来改编,或许会选择“多重人格”的角度去描绘。
多重人格、精神分裂,天然就适合烧脑类的电影,并且只要剪辑出色,也很容易博得高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