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格格党>都市小说>摇滚教父> 第494章 The Jesus Of Suburbia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94章 The Jesus Of Suburbia(2 / 4)

罗杰微微点头,没有接话,打开计划书,快速地翻阅起来。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杜克-罗森伯格拿出的计划书,没有大量的专业词汇,语言通俗易懂,哪怕是不懂电影制作的外行人,也能够看明白它打算如何执行这个项目。

跳过那些筹备、制作、宣传、以及发行等内容,罗杰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剧本上。

在好莱坞,很多电影在立项之初都没有剧本,甚至有些大牌导演或者制片人不喜欢被剧本束缚了灵感。

但除非是去独立电影圈子里混,否则,若是想涉及主流商业电影,无论是否喜欢,在立项之前,都必须要准备一份剧本。

以传记电影为例,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崛起的过程中会经历无数大大小小的事情。

而一部电影的长度,通常都在两个小时以内,即使超出,也不可能超出太多。

想要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将所有的事件都塞进去,那是不可能的,这就必须要有所取舍。

比如说《波西米亚狂想曲》一片中,重点就放在了Live-Aid的演出上,而在其它重要事件,要么干脆不提,要么一笔带过,最起码也是尽量减少镜头。

而在这个暂命名为《Darkness》的剧本当中,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摇滚圣经》这套系列专辑中的朋克摇滚篇,《郊区的耶稣》上。

对于现场演出,对于唱片业内的勾心斗角,对于MAD唱片公司的崛起,统统采用春秋笔法,一笔带过。

而将大量的篇幅,用于展现专辑的创作过程。

当然,就和任何一部传记电影一样,若是与事实能够有百分之五十的相似度,就已经算是很尊重“原着”了。

比如说,在有关《郊区的耶稣》这张专辑的剧情中,罗杰就看到关于“自己”高中时期在贫民窟中生活的描述,并将其归咎于这张专辑的灵感来源。

同时,在剧本中还有大量“需要得到乐队的支持,以补全事件细节”的备注。

很显然,这个名叫杜克-罗森伯格的年轻导演,并没有收集到那些十分隐秘的信息。

就连乐队一些半公开的事件,其中的细节都不够完整,需要由当事人亲口讲述,才能补全。

计划书的内容并不多,但看得出来,在制订这份计划书的时候,杜克-罗森伯格十分的用心。

合上手中的计划书,罗杰习惯性地看了一眼手表,时间恰好过去了十五分钟,会面时间的一半。

在这段时间里,杜克-罗森伯格始终一言不发,似乎对自己的计划书信心十足。

确实,从这份计划书中,罗杰看到了很多闪光点。

比如说,关于为何要将《郊区的耶稣》作为整部电影的核心,在计划书中就做出了详尽的描述。

市场!

在北美现今的商业电影市场,影迷群体当中,2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比超过百分之四十,年收入达不到中产阶层的低收入群体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少数族裔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