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既是一张专辑的名字,也是大卫-鲍伊最广为人知的一首单曲。
这首发行于1969年的歌,灵感来源于1968年的经典电影《2001太空漫游》,讲述了一名名为“汤姆少校”的太空人在执行登月计划时的经历。
歌曲充满了暧昧的旋律和诡异的幻想,亦是大卫-鲍伊这一生最完美的写照。
这样一首歌,无论从其代表性,还是版权价值,都必然要收录进这张专辑中。
曲谱本身是没有必要做出任何调整的,不过演出风格……
嗯,那种娘化的,或者说无性别的风格罗杰学不来,肯定是要改改的。
在第二首歌的选择上,罗杰陷入了纠结当中。
大卫-鲍伊另一首太空摇滚的代表作《扭曲星尘(Ziggy.Stardust)》,以及与皇后乐队合作创作的《压力之下(Under.Pressure)》都是很合适的选择。
如果只考虑作品本身,后者更加合适一些。
不过《波西米亚狂想曲》本身就来自于皇后乐队,在这张大卫-鲍伊的专辑中再加入一张“皇后味”很浓的歌,在罗杰看来似乎有些不那么合适。
不过考虑了许久,罗杰还是选择将《压力之下》加入到这张专辑中。
无论如何,这样一首出色的作品,肯定是要自己来唱的,反正迟早要唱,还不如早点唱。
而且这首歌的主导者毕竟是大卫-鲍伊,尽管皇后乐队对它的影响也很大,但要说是大卫-鲍伊的个人作品,问题也不是很大……吧。
《压力之下》排在第二,《扭曲星尘》第三。
接下来是大卫-鲍伊在The.Hype乐队时期的《出卖世界的人(The.Man.Who.Sold.The.World)》,离开水星唱片之后第一张专辑中最受欢迎的单曲《火星岁月(Life.On.Mars)》。
然后是《房客(Lodger)》专辑中的《男孩们,继续摇摆(Boys.Keep.Swinging)》。
再其后则是《尘归尘(Ashes.To.Ashes)》、《一起跳舞(Let's.Dance)》和《下一天(The.Next.Day)》,三首大卫-鲍伊职业生涯中晚期的经典之作。
最后,则是大卫-鲍伊人生中的最后一张专辑,去世前一年发行的《黑星(Blackstar)》专辑的同名主打歌。
依旧是十首歌,继续保留了乐队过去的“传统”。
不过由于所有歌都来自于同一名歌手的缘故,这张专辑不再有吉他单曲、鼓单曲和贝斯单曲之分。
这十首歌不足以完整地代表大卫-鲍伊的一生,仅仅只是这位华丽摇滚代表人物辉煌经历中的一部分。
就像《波西米亚狂想曲》不足以完全代表皇后乐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