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好比地球上的西方世界,吹嘘的自由每一天。
西厂的人听到这话,立即就磕头:“甘愿为陛下肝脑涂地。”
“好了,下去弄个章程出来。”刘安摆摆手说道。
刘安不想社会太过动荡了,社会动荡对于高层的这些人,没有什么影响力,但是对于那些底层的,那就是灾祸。
在古代社会,草民草民,可以说民不如草。
小五子急匆匆的进来,低声给刘安汇报道。
“什么狗屁的道人,千刀万剐了。”刘安没好气的说道。
“是!”
“等等。”刘安忽然想到,这是一个几乎啊,一个什么样的机会。
一个整顿寺院,道观的机会。
“你安排一下,借口把一些不规矩的寺院,道观给平了,没有犯事的就不理会。”刘安开口说道。
“是!”
小五子当然知道怎么办了,小五子现在也是练气期修士了,正因为是这样,才不得不来禀报刘安,就怕刘安也是道人。
寺院,道观,相比较起来道观要好得多。
这个世界也有寺院,当然刘安还知道寺院经济,刘安就提笔把这些写了出来。
佛教寺院经济,寺院的产业和投附的人口激增,在北魏及北齐,寺院已成为介于国家与民众之间的不容忽视的势力。今天的寺院经济的实力更为强大,各个大寺名刹往往附有庄园,广占田亩人户,道端良秀将寺院占有的领地称为寺领,包括寺田、庄园及僧田等部分,寺院作为管理者役使在寺田上从事耕作的庄户、奴婢。一般来说,寺院的庄园不止一二所,庄园内部除了田地之外,还有屋舍、碾硙、车乘、林地、果园、菜圃等,内部分工很细致。
概言之,寺院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的土地配额、封赐,信徒的布施,以及土地买卖、质押兼并,寺院的设备出租、实物出借与货币借贷,等等。其中,土地是寺院财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获得土地的主要途径有国家封赐、信徒布施、土地买卖、由质押而兼并,等等,其中包括:寺庙经由国家赐予土地,称为赐田或赐庄;均田法中有授田于僧尼的制度,僧给田三十亩,尼二十亩,僧侣们死后,其所领僧田也可能会归入寺庙的常住田;由于佛教认为掘地伤生,僧人不事生产,因此,赐额之外,往往还将附近农户若干封赐于寺庙,这样,寺庙不仅获得土地的收益权,而且拥有对世代在这些土地上耕作的农户的某种控制权。私人布施是寺庙获得土地的最为常见的方式。佛教信徒中,在上者是位高权重的王室贵胄,在下者是普通的殷实富户,他们出于信仰和积功德的目的将私人庄园赠予寺院;但是,也有为着逃避税收和劳役的原因而布施财产的,这是因为寺院僧侣享有免除税务力役的特权,富家子弟剃度为僧,其产业就可以逃避征税。
另外还有就是,土地的收入只是僧伽财富的来源之一。一般来说,寺院往往是地区的商业活动中心,寺院周围形成了手工业品的生产及交易场所,宗教节日同时也是集市交易日;大寺院在集市上设有“邸舍”、“邸店”或“铺店”,既供往来行人歇息,亦有出售货物的柜台。
此外,寺院还有可以出租取利的设备。谢和耐在对敦煌文书的分析中发现,敦煌寺院的主要收入之一来自工业作坊,例如碾碾、油梁等项,前者是以水为动力的粮食加工设备,后者是生产烹饪、香火和燃灯用油的榨油坊。在当时,仅有大寺院、贵族和大官僚的土地上有水碾等机器设备,这不仅是寺院经济实力的表现,而且还意味着它在当地的水利体系中居于占优的地位。
由于富有钱币、布匹、粮食等物,寺院与社会各阶层都有借贷往还并获取收益。除了借钱供富裕家户周转之外,寺院也会出借实物,最常见的是粮食,出借对象是农民,主要是为他们提供种子和下一次收成之前的生活必需品。
也就是相当于高利贷的模式,当然这是指的其中一部分僧侣敛财。
这种模式刘安十分熟悉,地球上的唐朝,佛教十分盛行,就是因为佛教敛财的能力。
虽然说唐朝是尊崇道教,但是道教的那些道人,喜欢钻深山老林修道,修自我,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