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自古忠孝两难全。
但在古代当忠与孝发生矛盾时,更多的人倾向于先孝而后忠,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孝还谈什么忠?
这个无所谓对错,只是认知与理念的问题。这也是朱翊镠为什么没有强制而采取弹性守制的缘故。
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决定,不必非得回家守制三年,并没有强制规定说,一定不能回家守制三年。
朱翊镠与戚继光、王象乾他们一解释,他们似乎也能理解,只是感觉这条路走得不会那么容易。
根深蒂固的传统与理念,哪能会因为一道圣旨就能轻易改变?
……
朱翊镠的旨意很快传到京城。
郑妙谨知道这是为她减轻压力,无论是张泰征守制,还是乾清宫着火,都有人将矛头指向她。
关于张泰征守制,朱翊镠无疑是将责任揽到自己头。
关于乾清宫着火,以强制的手段不许人们随意造谣。
首辅申时行也颇感欣慰,不然他的压力太大了,皇帝刚出征不久,朝中就发生这样两件大事。
而且都十分敏感,处理起来也是相当棘手,引起颇多争议,好像他这个首辅有多么无能似的。
如今有皇旨意,立马不一样了。
他支持张泰征不必辞官回家守制三年,与皇支持效果当然不一样。
他下令缉捕造谣生事者,与皇下旨的效力又大大不同。
收到朱翊镠这三道旨意,申时行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
但尽管如此,他知道事情也不会就这样轻易结束,尤其是守制一事,反对的呼声依然会很高。
因为皇的旨意无疑向世人传递了一个信号:要改革守制之礼。
其实有人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