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和尚拿出的经文和佛像,都是用火浣布制成的。
所谓火浣布,就是用石棉纤维制成的布。此物不怕火烧,而且燃烧之后,因为其中夹杂的杂物被烈火一扫而空,看起来就像洗过一样,更加洁净。
“火浣”二字因此得名。
汉明帝时期的和尚,正是用了火浣部的特性,才赢得了那场斗法的胜利。
其实后来,这个秘密扩散甚广,很多人知道了其中的内情。但问题是,经过五胡乱华,火浣布的实物已经在中原完全消失。所谓火浣布的传闻,也渐渐被人认为是以讹传讹的无稽之谈了。
所以扶桑兴福寺的扶桑僧人们,费劲千辛万苦,也无法复现出汉明帝时的佛门“真经”。
但崔耕不同,他不仅仅是岭南道、剑南道之主,还是岭西联邦的真正主人。
而石棉的原产地,正是在西域诸国,以及剑南道的崇山峻岭之中。崔耕既知道火浣部的秘密,又有足够的资源,复原出当时的经文来,不是什么难事。
这次他冒充佛门护法,来扶桑救崔芬,就顺便带了几本这样的经文,以备不时之需。
换言之,贤和尚今日之举,简直是鱼儿往网里头,饿狼往枪口上撞。
至于那真经燃烧时发出五颜六色光芒的秘密?这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当初兴福寺的经文燃烧之际有金光放出,那是因为在书页里面夹杂了金箔。金箔燃烧,放出了金光。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火浣部作出的经文中,夹杂其他金属的碎屑,燃烧之际就能发出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芒。
后世的人们做出了五颜六色的烟花,就是利用了类似的原理。
当然了,在大厅广众之下,众多扶桑百姓面前,崔耕总不能实话实说。
他眉毛一挑,正色道:“这当然是因为,我鉴真大师德行高深,福源深厚,得了佛祖所赐的真经。”
顿了顿又反而道:“怎么?你们兴福寺得了能在燃烧之际放出金色光芒的经文,不是这个原因?”
“这个……”贤和尚心里这个气啊,暗想,我们兴福寺的经文会在燃烧之时发出金光,当然不是这个原因。但这话心里明白,还真无法说出口,不由得一阵语塞。
崔耕得理不饶人,步步紧逼道:“贤大师,还有什么要问的没有?如果没有的话,咱们还是回归正题你到底认不认输?”
说到最后一句,他直视贤的眼睛,简直声色俱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