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我的确是有件事想要你做。但是,做不做由你,听不听,也只在于道州刺史。对了,道州刺史姓字名谁啊?”
邓则山这才放下心来,道:“他叫龙有璋。”
“此人性格怎么样?照实了说。”
“那……那我可就说啦。”邓则山道:“其实这位跟一般地官儿差不多,就是对升官比其他官儿还要热切。对了,此人还甚是好名,简直是伪君子一个。”
“比其他官儿还热切?伪君子?”崔耕心中暗喜,道:“那就妥了,你去告诉他,上一道奏章,以后道州就不向朝廷进献矮民了。”
“嗯……啊,啥?”邓则山当时就急了,道:“那怎么成?龙大人绝对不会同意。”
“别着急啊,听我把话说完。”崔耕道:“你就让龙有璋在奏章上说:州民尽短,不知以何为贡?”
“什……什么意思?”
崔耕道:“你想啊,朝廷让道州献贡品,龙刺史肯定得找好的献。但道州的人全是矮人,他实在选不出来最矮的,所以就没办法上贡矮奴。”
邓则山模模糊糊地好像意识到了点儿什么,道:“恐怕……不完全是这么解释吧?”
“当然这话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说,道州之民皆矮,那么……陛下是要以民为奴么?”
“这么上表,陛下能不生气?”
“陛下德行深厚,当会允准。不过,龙刺史担心风险也没关系,我还有后招……”
然后,崔耕将自己的暗地里的计划,简要的介绍了一遍。
事实上,对于崔耕来说,这次是一次故技重施。按照历史的记载,二十年后,有一个叫阳城的人,继任为道州刺史。
他发现了道州这条陋规以后,坚决反对。并且上书李隆基,要求撤销道州进献矮奴的义务。
理由主要有两条:第一条,在唐朝之前,道州从未有进献矮奴的记载。第二条,就是这个似软实硬的理由了。
李隆基爱惜羽毛,最终同意了这个建议。
当然了,龙有彰可没阳城骨头硬,未必就敢这么干。所以,崔耕又原创了一个法子。
在历史上,阳城做成此事后,道州百姓奔走相告,兴奋异常。为了不忘阳城的恩德,他们把新生之男儿,多取名为“阳”。
此事更是轰传天下,白居易听说此事之后,专门写了一首诗记述: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余。市作矮奴年进送,号为道州任土贡。任土贡,宁若斯,不闻使人生别离,翁哭孙母哭儿。一自……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此诗全名《道州民-美臣遇明主也》。
现在,崔耕把此诗略作修改,交给了龙有璋。
李隆基为什么乐意看到人们献祥瑞?还不是皇位不稳,想证明自己天命所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