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宝微微一笑,道:“怎么了?大家还不快快挑选?还是说……对这些琉璃器皿看不上眼?”
“我来!”
有个头发花白的老者,一个箭步冲上去,疾如闪电快似狸猫,抱起一个玻璃瓶就走。与此同时,扔了一贯钱在地上。
王元宝赶紧把他拉住了,道:“老爷子,您慢走!”
“怎么?”那老者道:“王东主这么大的人物,莫非要说了不算不成?难道我这一贯钱,还买不得你的这个琉璃瓶?”
“当然不是说了不算,而是我今天是替张东主值守,务必要公平买卖,童叟无欺。三百文的玻璃瓶,收您一贯钱算怎么回事儿?”
这时伙计已经数了七百文出来,拿绳子穿好。
王元宝这才撒开那老者,双手托举,将那七百文奉上,道;“这钱您拿好,就可以走了。”
那老者接过七百文钱,紧紧抱住琉璃瓶,试探地往前走了两步。见人们并不相拦,才一蹦三丈高,高叫道:“发财了,发财了!”,迅速跑了开去。
其余人等这才如梦初醒,眼明手快地选了玻璃瓶,剩下的就只能选玻璃碗了。
玻璃碗也成啊,原来的琉璃碗能卖八百文,而玻璃碗能卖四贯钱!别嫌贵,玻璃碗能耐高温,而琉璃碗在高温下必定碎裂,再加上卖相上的巨大差距,这个价格已经非常公道了。
毫无疑问,现在转手把这些玻璃碗卖出去,就是四十倍的利。
而玻璃瓶呢?那就是八十倍的利。
崔耕能让玻璃如此跌价,是非常正常的。
在这年头中西方贸易中,真正赚大钱的不是东西双方,而是波斯商人。他们把中国的瓷器卖到西方,价比黄金;从西方贩卖玻璃器皿到东方,同样是获取了暴利。现在崔耕不过是让玻璃器皿的利润,回归正常罢了。
至于说为何崔耕短短一个月内,制出的玻璃比西方的还优良?一是玻璃的制作难度远不如琉璃,杨家的技术力量非常强。二是崔耕教了他们一个窍门“搅拌”。
在玻璃融化的过程中,不断地以适当的速度搅拌,可以有效地去除气泡。就这个小小的技术窍门,在历史记载中,曾经卖价超过千两黄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