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耕道:“即便与大周天子言面无损,也是不妥。”
“为什么?”
“因为本官有两个猜想。其一,贵使出使我大周之前,已经得了与大周和亲的指示。可见,贵国攻伐六诏,并不怎么顺利,已经想着怎么不损颜面的退出了。”
“那第二呢?”
“第二,贵使为何昼夜赶路,来看我大周的得宝会?为何看了得宝会后,贵使又迫不及待地求见陛下,要求和亲?恐怕是贵使为我大周国力所慑,不敢与大周争锋吧?既然大周强吐蕃弱,我大周又何必顺着你的意思来?”
其实,崔耕的这两个推测,不是说给悉熏热听的,而是说给众朝臣说的吐蕃对大周的威胁并没有那么严重,你们确实想让安乐公主和亲?
对于普通宗室女来讲,嫁给番邦国主,算不上多么吃亏,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嘛。
但是,对于大唐真正的公主来说,平日里锦衣玉食,就对和亲避之唯恐不及了。比如说,太平公主就曾经为避和亲,出家修道。
大家确定要赞成吐蕃使者的意见,得罪太子李显?
只要大家一反对,吐蕃使者又没权力换和亲的对象,这事儿就算暂时搅黄了。
至于以后?再过一两年,武则天就该龙驭宾天了。到时候,李显得登大宝,自己的回旋余地就大多了。
这番话还真有些效果,群臣们的目光不由得一阵闪烁。
当然了,这番话也只是对群臣们有效果罢了,对于女皇陛下本人却是毫无用处。
她为了一句谣言,能对亲孙子下得去手。如果能顺利解决六诏之事,又岂会在乎亲孙女儿的死活?
吐蕃使者悉熏热当然也明白这点,冷笑一声,道:“这些都是你的猜测之言而已,本使者不屑置辩。现在,只问大周天子一句话,我吐蕃请和亲,愿与大周结为秦晋之好,不知大周天子能否答应?”
武则天沉吟道:“朕以为……”
“陛下不可啊!”崔耕没办法了,跪倒在地,连连磕头。
“崔爱卿……”武则天语重心长地劝道:“朕知道你对太子忠心耿耿,不愿意让安乐公主远嫁吐蕃受苦。但是,国事为重,私事为轻,不可因私废公啊!”
“臣阻止安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正是一心为公!”
武则天面色微沉,不悦道:“朕却是听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