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幻了,不切实际。
两人的对话,虽说的是私下的事,但立刻被其他考生注意了起来。
李云和范相认识,而且李云还是范相的晚辈,定有猫腻!
不过没等他们寻找证据,李云却开口了:“老伯,说好的论考《尚书》题,为何变成了《礼记》题目,连累小子论考得一塌糊涂。”
“哈,老夫是教你做人,懂不懂?正所谓兵不厌诈,你能够跟着你们师祖读书,以后少不了蟾宫折桂的机缘,着什么急呀!再说了,今年有武举,老夫不是给你保证过了吗?解试一定会让你通过,你只要下了武试的考场,一个名额而已,岂不是轻松得来?”
“而且我跟你说,小子感谢我吧?老夫将文试和武试都放在一起了,就算是武试过了,一样是沂州举子,可以参加明年春天的省试。为此老夫还多要来了两个名额,就是给你准备的。”
李云气地干瞪眼不说话,不过刚才还在嫉妒李云的学子们顿时对李云生出了深深的同情。
他们也听明白了,范纯仁和李云认识,还是长辈关系,大概是李云之前拜访了范纯仁,然后老头一高兴将考题给李云说了。
这绝对不会引起士子们的同情,这可是科举舞弊,最是不要脸的勾当。
可是范纯仁竟然为了逗晚辈,给了李云假的考题。然后李云在解试之前,苦读准备,一开场,傻眼了。
任何一个士子遇到这等糟心事,恐怕都不能轻松以对。
反倒是范纯仁并不为忤,还有心情告诉李云,这是让他吃亏长经验。真要是摊到自己的头上,其他士子恐怕药死范纯仁的心思都有。
原本一直很低调的谭敏,就引起了边上学子的兴趣,问:“你们好像都是沂水县的士子,不知道李云的师祖是谁?”
谭敏觉得自己已经够低调,躲在角落里,却不曾想还让人给惦记上了。不说吧!显得自己太高傲,不合群。说吧,糟心。权衡之后,他还是开口了:“苏学士。”
“苏学士?”
“大苏学士,还是小苏学士?”
“大苏学士。”
“就是哪位‘大江东去浪涛尽’的苏学士?”
“是‘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苏学士?”
“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学士?”
“还是那个‘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的苏学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