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厚这个人亦正亦邪,大家对他的评价,好坏都有。但有一点比较一致,那就是这个人比较好打交道。他没读多少书,从最底层跌打滚爬上来,吃多了苦,知道活着的艰辛,基本见谁都会给几分面子。
徐忠厚愉快地应了同僚的话。
他心里明白的很,同僚是看王知府这几日再三上门找他,才得的这个情面。以前都不怎么搭理他呢。
一般情况下的大多数人,都会看不起靠关系走后门进来的同僚。
当然也有二般情况。
那就是他的关系人位高权重。
杭州知府亲自登门见他,态度还相当的好。这个从县令的位置蹿上来的人,背景不一般啊。
人往往嫉妒或是小瞧跟他身份不相上下的人,若是差的太远,就是仰视或是无视了。
王知府给徐大人带来的影响,徐忠厚是料得到的。但并不是因为这个,才去给他指路。
徐忠厚是真想帮他。
徐忠厚虽然不厚道,对他的朋友却极为忠诚,掏心掏肺。他欣赏那种为了朋友,舍生忘死,两肋插刀的大义之人。再加上王知府是个会说话的,三五句话,徐忠厚就被他的行为深深感动。
从大理寺去沁园春,路过五湖四海茶楼。
到茶楼门前时,徐忠厚扭头看了眼未坐满人的堂厅,改变了主意,对同僚说:“我们在这里用饭吧,这里的老板算是我的小友,给他添点人气。”
应酬吃饭,重点不在于吃什么。同僚连连应声,并表示今日必须由他请客。
李秋萍看到徐忠厚二人就热情的迎了上来。在对待徐忠厚的态度上,她和宫七截然不同。宫七不喜欢徐忠厚,李秋萍却很喜欢他。宴席上随口几句交谈,德清县的学子,还真住进茶楼来了。
李秋萍认为这人虽是油滑,但能办实事。再说油滑也没什么不好啊,见人就咪咪笑,总比冷着脸子强。
她把二人安排好坐位,就冲远处的于允文招呼:“把我的私人好茶给徐大人泡上。”
科考结束,应考的学子们无论是中榜还是落榜,大多数都离开了这个曾经热闹一时的地方。正值饭点,吃饭的多半是流动客人。
人声嗡嗡的堂厅里,仔细一听,状元、皇子和皇子妃这些称呼,时不时的从不同的嘴巴里蹦出来。
“徐大人,您的茶来了。是我们总管都不舍得多喝的好茶。”于允文先把白底蓝釉的瓷碗,摆在了徐忠厚和他同僚面前,接着执壶冲水。清甜的茶香,瞬间荡漾开来。
“祝二位用餐愉快,有事您叫我。”
他转身走后,同僚望着茶碗中光莹如银丝的茶叶,低头轻嗅了一下,对徐忠厚感叹道:
“这个茶楼不一般呐,这是银丝水茶,也叫龙团胜雪。采摘早春的芽茶,剔去苞片抽心叶,用泉水浸泡,再制成茶砖。我曾在我老师家里喝过一次,听我老师讲的。一个茶楼的管事,竟能拿出如此的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