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三十来岁的样子,五官端正,还有几分清秀。
闲聊时,李秋萍向宫七提了提这个人。宫七说:“我有注意到他,叫于允文,口才挺好,前日在聚会厅里,跟陈正献辩论,两人不分仲伯。”
宫七曾经公开说过,陈正献必进前三甲。
李秋萍“哦”了一声说:“若是文才与陈正献不差上下,日后他必定比陈正献更有作为。因为他品德好,内心又十分的强大。”
宫七问:“大小姐何出此言呢?”
李秋萍笑道:“暂不说他这次能否考中,就凭他现在举子的身份,能做下人的活,又不觉得丢脸。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看一个人有没有作为,要看他在低处时,是否处之坦然。这样的人能经得起打击。能经得起打击的人,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宫七哈哈笑了两声说:“说的有道理。”
他们两个讨论的这番话,被隔壁的人听去了。听的人又把这话说了出去,随后传开了。
欠钱的学子们,陆陆续续的也开始给店里帮忙。
干活的人太多,乱碰头。
宫七把雇来的伙计们,全辞了,又把愿意帮忙的人根据特长分了工。
这么一整顿,除了饭菜和点心的味道不如从前好之外,别处依旧井然有序。反正他经营的是茶楼,也不指望卖饭食挣钱。
这件事给于允文带来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影响。贫寒学子们都管他叫允文兄,对他尊重有加;有身份的学子们看他极为不顺眼,觉得他是故意如此,为的就是引人注意。
最烦他的是人陈正献。陈正献是杭州人,家中世代为官,自小在众人的夸赞中长大。他听闻新田书院出才子,两年前离开杭州去了同里镇。在新田书院的两年里,仍是出类拔萃的存在。
现在从哪里跑出来个丢人显眼的货色,竟然跟他相提并论。指不定是故意装穷,搏人眼球来的。来五湖四海茶楼的人,请问哪个不是冲着门上的招牌来的?那是王太傅的亲题。王太傅是主考,又是翰林院学士,很多圣旨都是他草拟的。
于允文这么一闹腾,说不定被王太傅注意到了。
陈正献本次科考的目标是状元,这个对他有威胁的人,他越看越觉得是装穷。于是决定查他的身世背景。即使是真穷,若是查到他不光彩的地方,也是无缘三甲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探查,还真查出问题了。
三月初三,晴。
离三月初九春闱第一场考试还有六天的时间。陈正献在茶楼聚会厅里,当着众人的面问于允文:“允文兄,你认识于允文吗?”
众人对这个奇怪的问题莫名其妙,于允文却变了脸色。原来黑黄的肤色,瞬间腊白。
陈正献接着说:“我一直觉得于允文这个名字有点熟悉,今早突然想起来了,三年前,他来考过一次,可惜落榜了。也是隆州府仁寿县人。接着又对众人说:“于允文不爱说话,可能你们没注意到他。真是巧了,同一个地方名字也一样。”
人群里有不少三年前来应考的,其中一人哦了一声说:“这么一说,我好像有点印象,他受了风寒。出考场后,就病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