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瑗到濠州的当日晚上,就见到了王嗣同。是王嗣同主动找他的。这是围猎回来,他们第一次见面。
赵瑗以为王嗣同是要同他说些什么。王嗣同对他有大恩,他想好了,只要不是打他甜思思的主意,说什么难听话他都听着。
若是提出什么要求类的,他能办到的,一定办;办不到的,想办法也要办。
王嗣同对他的态度,和以前没什么差别,礼数周全,但感觉不到丝毫的敬意。行了简单的拜见后,直奔主题的说出了自己对濠州军情的见解看法。
此前的事,只字未提。好像他们之间,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就这样,赵瑗除了没有报成恩,又欠了王嗣同一份大恩。
王嗣同给他的讲的情况,至少可以节省他半月的时间不说,还提出了他未想到的诸多问题。
后来,赵瑗把王嗣同的话,讲给了军师听。军师说:人才难得。
接下来接触的日子里,印证了军师的话,王嗣同的才能,大大超出了赵瑗的想象。可以这么说,王嗣同是赵瑗接触的年轻人里,最出色的一个。
宋羿也很聪明。但宋羿的聪明是机巧,是超强的随机应变,是对人心的洞察。王嗣同的聪明,却是大智,能从纷纭杂沓事物表面,一眼看到问题本质问题,又能提出解决的方案。
去马鞍府的采石矶原不在赵瑗的计划之内。
王嗣同说,金军若是南下,淮水防线是挡不住的。能否阻挡着金军的铁骑,就看长江一线了。而马鞍府的采石矶会是金军主攻之地。过了马鞍府,再往南就是一马平川。挡无可挡,守无可守。
赵瑗经过三日两夜的分析,最终认同了王嗣同的话。
虽然赵瑗仍是不喜欢王嗣同这个人,但对他的智慧才能是十分肯定的。要不然,也不会去请教他问题啊。
王嗣同给他的答案,太让他揪心了。赵瑗仍有些不甘心,当日又去问军师。军师的回答跟王嗣同大同小异。
从那日以后,赵瑗再未去琢磨这个问题。他给自己的答案是,有了身孕的人,身体疲懒,不想动笔。这样一想,也就释怀了。
眼看着离杭州还有两三里的路,再有小半个时辰,就能见到人。以前不敢想的念头,全都跃跃欲试的冒出头来。
讨厌他?
没把他放在心上?
对啊!他在家的时候,她就总催着他去上朝,让他不要在她面前晃悠。
为什么会讨厌他呢?
以前对她不好,总撵她走,当着她的面说娶别人......
可是她有的时候,对自己也挺好啊。跟他说话柔声细语的,对着他笑。笑也不是假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