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格格党>>大唐之绝版马官> 第1017章 知音难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17章 知音难觅(3 / 4)

第二次讨伐高丽,大唐水陆并进,朣朦巨舰都动用了上百艘,人马动用的也更多,但一般人看的到的实利其实并不比第一次大。

对此,群臣私下里虽然不敢明说,其实心里总会有个编算。

这次再若伐高丽的话,说不定有个别人,就该用“穷兵黩武”来腹诽皇帝了。皇帝暗道,“难道我愿意折腾?!”

但为将者必谋胜负,而为君者须谋大势,这是不能强求谁的。

西州的来信在朝野上下头一次提出了“抑强扶弱”的主张,这是一股清醒之风!只这四个字,便值一个宰相!

皇帝暗自感叹了几回——真是知音难觅啊!

大唐地域辽阔,周边异族环恃,如果对谁都只凭了一味的杀伐、占领,大唐绝不会有现在的强盛,恐怕早已累倒在四处征伐的路上了。

你占了这一处,那么再远些的另一处呢?总会有一个边缘地带是你不能、不便、也不打算耗费过多精力去占领的。

大唐与高丽、百济、新罗的关系错综复杂。得之无味、纵之不甘,关键在于制衡!

从地理位置来看,新罗位于高丽半岛东南部,与大唐不接壤。从距离上来讲,新罗是三国中离大唐最遥远的,其北面是高丽,西面是百济。

大唐之所以扶植新罗,正因为新罗居于高丽、百济的侧背,它存在的本身就是对高丽、百济的一种牵制。

即使新罗无力发动进攻,终究是高丽、百济的后顾之忧。正因有了亲大唐的新罗,才使得高丽、百济有所顾忌,不敢倾其全力、明目张胆地出兵扰唐。

再从以往三国之间的关系看,在贞观十六年之前,高丽、百济、新罗基本上是友好往来,没有兵戈相见。

大唐出兵讨伐高丽的起因之一,便是高丽擅自封闭另两国通往大唐的道路,不许与大唐往来。

可见三国之间是勾心斗角的。这种三国不和的局面,为大唐势力的介入提供了借口和条件。

但是,由于路途遥远,且气候与中国大异,再者鸭渌水那边山多地少,地不长草,皇帝从未想过直接出兵统辖。

因而制衡之术才更适合他们——我不占你,占了你难道要养你?但你也不能乍刺,不能生出不臣之心。

到贞观二十一年初,皇帝已发觉鸭渌水以东的形势愈加险恶,也愈加不利于大唐对三国施加制衡之法。

因为高丽不仅袭占新罗城池,导致直至目前为止、还忠心耿耿的大唐藩臣——新罗岌岌可危,而且百济干脆断绝了对大唐的朝贡。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若再袖手旁观,任由着他们胡作下去,皇帝苦心经营的宗藩体系,在辽东之东,便有可能遭到瓦解。

高丽坐大,那是什么局面??岂是一顿饱饭、或一场年景可比。

抑强扶弱。

皇帝猜测,这四个字到底是出自于高峻,还是出自于郭孝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