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什么的不重要,鲜血、肌肉、厮杀,满足视觉感官才更重要。
单论剧情而言好吧,温泉关战役的科普程度还是够的。
公元前四百八十年,波斯国国王王薛西斯一世(罗德里格-桑托罗)统率五十万大军(号称500万之众)、战舰千余艘,大举进攻希腊。并一路南下逼近德摩比利隘口。不可一世的薛西斯一世还向希腊各城邦发出劝降书,希望小邦们不战自降。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斯巴达城。
结果,薛西斯的使者在众多希腊人的反抗热潮中吃尽了苦头。此时,为了抵御强敌,勇猛的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杰拉德-巴特勒)亲率由各处集结而来的希腊联军率先赶到温泉关,扼守住地势险要的关隘之地。
最终,这三百位勇士部战死,也让波斯军队在攻破温泉一战中关付出了两万人死伤的惨痛代价……
当那一句,“为了斯巴达”响起,还是有不少观众被打动的。
激昂的背景乐里,扎导用油画般的色彩谱写了一曲战场搏杀。
等到影片结束,戴西却还沉浸其中,内心感到愉悦。
不过,她喜欢看的只是满满的男性荷尔蒙。
至于剧情、镜头、配乐、节奏等元素,只单纯的觉得不错。甚至让她来说哪里不错,可能都说不上来。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看电影,本就是来享受的,自己满意即可。
简单来讲,论还原历史这一块,扎克-施耐德压根没用心,为了讨好观众,连打仗的基本装备都能抛弃。
但他也用绘画专业出身的美感,浓墨重彩,血腥暴力,带给了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
在他的手上,厮杀成了艺术。
一个字概括:爽。
而后的影评,也基本是类似的评价。
“整个片子像是以情趣内衣为核心的超长v,内衣的主题是“古希腊”,音乐却是激昂、热血的;战场上肉末横飞,还飞得很慢,慢得想让人看清楚他们身上每一块充满力量感的肌肉。”——《旧金山先锋报》
“扎克施耐德用炫技般的色彩饱和度以及强烈的慢镜头拍摄了一部描绘温泉关战役的电影,只能说,如果忽略剧情,颜色画面真的很好。”——《娱乐影评》
“莫名的服饰、莫名的厮杀、莫名的儿戏,里面的演员能配合演出如此糟糕的电影,真是生涯中最大的一个错误。无聊。”——《电影沙龙》
《300》这种电影,注定是要遭到群嘲的,特别是会遭到“以扞卫电影艺术尊严为己任”的评论界群殴,这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刚刚涌出影院的观众们,带着满脸亢奋的赤潮,疯狂跑到idb去给它打个满分。
但这两种貌似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骨子里是一码事儿——观众注定是要被快感左右的,这毫无疑问,理所应当;专家们也确实有必要在各种集体性的狂热面前保持职业的冷静,而一旦冷静,《300》的剧情和叙事确实不行。
从电影欣赏的角度看,如果不去电影院,《300》所能带来的视听快感势必大打折扣。其所谓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电影美学上的创新试验,因为它是很典型的视觉系电影,曾经让人惊艳的《罪恶之城》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