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莱曼吩咐约瑟夫,让他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冷落华纳送来的邀约,刻意不接触。
明白华纳未来的布局,莱曼想都没想,就决定落井下石,榨取好处。
蝙蝠侠的投资事宜可离不开萤火虫,除非拖到合约限制时间结束,才能撇开,但华纳如果愿意等到09年才开拍《蝙蝠侠》,耽误好不容易积攒的市场口碑,莱曼也就认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超人回归》正让华纳无比头疼,这个时候强硬一点,肯定会有奇效。
这么久不回应,还以为萤火虫很大方呢。
要立足好莱坞,至少要亮亮刀子和手段,萤火虫不是那么好针对的。
莱曼暗暗想着,怪不得都说资本的积累永远伴随着血腥,既然华纳不想放弃超人,执意撞墙,那就用这些市场损失铺开萤火虫向上的路,更能猛地向华纳狠割一刀。
而且,电视网计划的失败,华纳更加禁不起DC改编计划的失败,大IP时代,华纳敢有魄力停步不前?
或许,这一年,就将是华纳这个巨人内里开始虚弱的一年。
在此之前,华纳占据的电影份额总是在前列,在此之后,能挑战它的地位的制片厂可就多了——迪士尼的崛起之路,就是其他几家制片厂的衰败之路。
可能每个制片厂都有这么一遭,曾经很庞大的米高梅也是突然进入阵痛期,流年不顺,慢慢倒塌......
......
如果莱曼能详细了解超人的过往,或许他就会明白华纳对这个角色的执着。
将时光转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也就是DC漫画创建的年代。
在那个时候,漫画一直是小众产物,就算在青少年里也是很少一部分人才会喜欢,根本上不了台面,甚至在传统守旧的创作观念里,漫画被拒绝承认是一种文学作品。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特殊的二次元亚文化会迎来自己的春天,因为它存在市场空间和流行性。
到了1968年,当时的DC笼罩着漫画销售市场,也是在这一年,他们高兴的宣布,《超人》系列漫画平均单行本高达70万册,总累计过2000万,轻松秒杀一切角色形象,除了同门的蝙蝠侠。但超人依旧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