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确定你真的是在安慰人?
老太太的心更戳了。
江晚的事,一点都没影响到姜澄,他还是照样炒他的瓜子,最近还改良了一下口味,新增加了奶油味和五香味,得到了小摊贩们的一致好评。
就是他每次去县城,大家嗷嗷待哺等着他,可他每次却也只给那么一小把,多的一概没有,把人整得更馋了。
你说你又不卖,做什么把这玩意儿弄得这么好吃?
就这么点儿,自己嗑都不太够,想给家人带点儿,结果把家人都整得馋他那好吃瓜子馋得不行……
这让他们天天等着投喂的人情何以堪?
这些小摊贩们从一开始觉得他穷大方,本着不吃白不吃的想法,结果变成了跪求模式,偏偏他们求还求不到,放在后世称为饥饿营销的手段,在这里效果倒是立竿见影。
姜澄不为所动,这样操作又坚持两年。
八十年代初,个体经济终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一时间,大量的个体户涌了出来,这些小摊贩们也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摆摊和开店了。
姜澄从发现这个风向开始,就开始向村子里收大量的葵花籽,一边给那些馋他瓜子馋得不行的商贩们宣传他的“好吃瓜子”走批发形势,诚招经销商代理的事。
这次是奔着做生意去的,那跟以前免费赠送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瓜子的品质他是要挑过的,不够好的他都拒收,那三种已经小有名气的口味儿也在经过这两年间不断改良,最终才能够终于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
这个时候,长达两年多隐形宣传和造势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别说这些商贩们,那些因为商贩忍不住强推过的朋友、合作商,还有和他们交易过的路人,甚至是他们家人都知道“好吃瓜子”。
以前买不到的时候,大家已经抓心挠肝,馋得直流口水了,现在能买到了,那还不抓紧买两斤来解解馋、杀杀痒?
姜澄在县城招了几个代理商,只一天功夫,几百斤瓜子就让他们都提走了。
这要让他自己一斤一斤地卖,哪怕利润再高,自己也得早起贪黑地干,累死累活,很没必要。
而让代理去卖就简单多了,他既不用自己租店铺,也不用自己想办法引人来买,而且那些代理商本来自己就爱吃,对他的瓜子也是信心十足,拿起货来毫不手软。
老姜家的人是亲眼看着姜澄是怎么把一院子麻袋捆着的葵花籽卖出去的,一进一出,一天就卖了一百多块钱!
而且利润一算,怎么着也有个三成以上,也就是说,一天至少也能赚个五十来块钱。
对其他人来说,五十块钱那比人家干一个月赚得都多,但对姜澄来说,自己炒了那么多瓜子才赚这么点,这哪够?
他直接让家人都“入股”,动员姜老头和陈红花把家里能够活动的钱拿些出来。
因为有了这一次成功的示范,陈红花十分大方地掏出一千块家底。
一直不知道原来他们家还挺有钱的姜老头一脸惊悚地看着连抠他几毛私房钱都不放过的抠门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