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格格党>>昭华> 第十七章 举兵伐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七章 举兵伐逆(4 / 5)

张信这一番话显然出于诚意,打动了燕王,当张信将朝廷密旨出示,燕王更是从床上翻下来,下拜道:“生我一家者,将军也!”

燕王遽然而起,立刻召见道衍、张玉、朱能等人,急定起兵之计。张信不能久留,否则张昺谢贵很有可能会察觉,走之前他又道:“殿下府中,有朝廷的耳目。”

燕王笑道:“我已知之,将军勿忧。”

等到道衍来到存心殿,燕王已经披甲起立,遣马和动员阖府,全府上下无论男女老幼,全都起床,操戈待旦。燕王遣张玉去清点府内所有护卫,配备兵器,准备应变。

燕王将朝廷密诏交给道衍看了,道:“如今朝廷定了决心,张信说明日便要调集卫卒入城,真是下的快手!”

道衍仔细看着密诏,道:“朝廷既然下了逮捕燕王的旨意,那么一切折中调和、委曲求全的办法都已无效,现在殿下已不是当断则断了,而是不断也得断,朝廷已经断了我们的后路,生死存亡、胜败荣辱,俱决明朝。以贫僧之见,举兵罚逆,刻不容缓。”

燕王点了点头,却见张玉、朱能两个疾步而来,道:“末将已经清点府中所有护卫,总共八百零六人!已经尽出甲衣,随时待命!”

燕王就道:“八百零六人对抗三万人,弹丸之地要对抗北平城——”

没想到金忠却道:“殿下此言差矣。朝廷命都督宋忠率兵三万屯开平,这三万人马中,倒有一万多乃是殿下旧部,且王真、谭渊、徐祥他们,也在怀来,召之即来,殿下登高一呼,谁敢不从?殿下又说王府弹丸之地,殊不知殿下经营北平一十五载,人心归附,百姓无不愿为殿下而死,同心一力,众志成城,朝廷虽然兵多将广,又能如何?”

燕王看向马和,马和当即道:“王府所储粮草,足可支用两月,工事已经加固,并时刻有人守护,男女老幼,正在全力安置。”

燕王对诸将道:“请各位兄弟想清楚,一旦举兵,再无退路,若是失败,不仅会碎尸万段满门抄斩,而且会世世代代被人唾骂,后人一旦提起我们,必然以贼寇、叛逆之名相加,且我等与朝廷为敌,以一隅敌全国,胜算渺茫,天命——”

“天命在吾,”道衍打断燕王的话,“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遁一,此一即为生机,若不然,也不会有张信临机报信之事了,这就是天道留给殿下的一线生机。”

金忠也随即道:“殿下,岂不闻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殿下若不效周公伐管蔡,谁知殿下身受不白之冤呢?”

当年周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说周公意欲自立为王,于是周公躲避了起来。如果周公在人们对他有流言时死了,人们便不知道他是忠心的,而王莽假如在谦恭的时候死了,也没人知道他有篡位的野心了。金忠此言,就是劝燕王举兵以证清白。

高煦道:“举兵罚逆,虽是一条险路,但坐以待毙,更是死路一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鱼死网破,跟他们拼了,拼个你死我活!”

燕王想起自己几个兄弟,几乎都是毫无反抗地束手就擒,唯独一个湘王有胆子反抗,但是却玉碎瓦全,自己不论举兵成功失败,总算是对朝廷沉重一击,就算是失败了,也让朝廷之后再对藩王下手时候,能多少有些顾忌。

徐氏带着儿女坐在一边,燕王看过来的时候,见到她坚定的目光,心中一烫。他知道徐氏一直是坚定地支持他,仰赖他,即算他起兵已经等同于割断了徐家和她的一切关系。

看到高煦已经发声,而高炽却是一副犹豫两难甚至欲言又止的样子,张昭华暗道不妙,看样子高炽是又犯了毛病了,但是现如今已经是箭在弦上,哪里还能由得他有异言?果然燕王见高炽如此,神色已然沉了下来,张昭华急忙道:“父王刚才所言,一旦举兵,朝廷必以贼寇、叛逆之名相加,其实不然,大义在我不在彼,父王难道忘了,《祖训》有言,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如今君侧奸臣喋喋,离间骨肉,废高皇帝万世法,父王举兵,则是索取奸臣,奏而斩之,若能如此,父王收兵归藩,谒孝陵、朝天子而还,乃是遵《祖训》而行,天下舆情,必不罪我。”

张昭华一番话,说的所有人都在点头,她其实是在为这次举兵找到大义名分,因为即使燕王的确逼不得已,但是一旦发兵,就是对抗中央政府,在天下人看来,这就是谋逆,这就是反叛。然而张昭华所说的,就是一种迷惑方式,因为高皇帝留下《祖训》,里面“清君侧”一条,就是最好的化用,而张昭华提出的“事成之后,收兵归藩”,更是向天下人明示燕王没有谋反之心,只是为了将迷惑圣聪的奸臣绳之以法。然而事实上,若是燕王真的功成,他会解甲归田,回到藩国吗?

自然不会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