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因为时代的不同,和周媛所处的朝代,还是有些出入。
周媛先将这些内容誊抄下来,打算整理过后去县里找周远文问问。
一夜安眠。
第二日一早,周显瑞和周显华就去了地里。
剩下的这些花生种,质量比起之前的要差些,因此俩兄弟插苗时格外仔细。
忙活开了后,陆陆续有不少人村民经过,跟两人打声招呼,趁机聊上几句。
在周显瑞休息的空档,周显华拉着一个老汉扯拉:“哎,这花生苗不太好,等收成的时候估计不如去年的好呢!我二哥愁了好几天,昨儿个跟我说,要实在不行,就跟其他人家收些花生算了。”
那老汉家里就有三亩地种了花生,闻言顿时眼睛一亮:“这少收些就少收些,咱们庄稼汉都是指望老天爷吃饭的,收成好不好哪能由自个儿啊……”
“大叔你不知道,我二哥和马家的榨油坊签了契书,每年要给他们一千斤的花生榨油呢!”周显华压低了声音说道。
“啊?还有这事儿?这花生油不是你们老周家弄出来的嘛!怎么还有马家的事儿呢?”老汉不解。
“这个外人不清楚,说是我们周家,其实是两家人合伙弄出来的。只不过县令大人上报的时候没说马家,为此马庆丰可埋怨了我二哥好久。我二哥那性子你也知道,觉得自家占了便宜,所以这契书的事就没多说。这花生油卖的钱,马家分了不少。今年的花生要是不够数,我二哥可得赔一大笔银子呢!”
周显华按照周媛的意思,和几个熟人都说了这件事。
这些村民们都是思想简单,听了这话,基本都相信了。
尤其是那老汉,回去后立即叫来几个儿子,让他们去马家打听。
打听回来的结果自然和周显华说得一致,那老汉想了想,决定亲自去周家问问情况。
现在花生的价格很不稳定,像杭州府那边,收购价很高,听说是府衙里发了话,只要质量过关,衙门会无限量收购。因此好多些人家都开始改种花生了。
老汉家有亲戚在杭州府那边,他便是得了这消息,才将家里的地也种上了花生。
而慈溪县这边的价格却没有变过,老汉心想,要是周家给的价合理,就卖给周家算了,省的来回倒腾。
第二日,老汉就心急火燎地去了周家。
正好这一日周显瑞在家,见老汉是来打听收花生的事情,他有些为难地摊了摊手。
“大叔,我倒是有这意思,但咱村里的人家这么多,收谁家不收谁家,到时候说出去会得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