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电视剧则完全相反,孙猴子是主角,老猪和沙和尚都的形象也都比唐僧讨喜,甚至连白龙马可能都比唐僧有人缘,因为唐僧在电视剧中老干一些脑残的事儿,就跟《水浒传》中的宋江一个德行,屁本事没有还动不动就念紧箍咒,最后还得靠孙猴子来撑场子。
当然,原着跟电视剧孰好孰坏不太好说,因为原着是原着,电视剧是电视剧,电视剧是面对全部年龄段观众的,甚至有点偏儿童向,自然不能搞的跟原着一样黑暗。
但只谈群众基础,那百分百是电视剧版占优,或者说是占据绝对上风。
所以徐景行没考虑太久就决定以电视剧版为主进行二次创作,不管是人物形象还是故事情节方面,反正真计较起来,《西游记之》中可以当做雕刻题材的故事也不是太多,比较适合的也就“猪八戒背媳妇”“猪八戒吃人参果”“猪八戒偷西瓜”“孙悟空偷蟠桃”这些。
没办法,谁让《西游记》中最出彩的两个角色都不是人来着,一个猴子一个猪,都是十二生肖之属,比较好发挥,随便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就能弄一个喜庆的画面出来,所以他暂时能想到的题材多是以这两位为主。
当然,也有“大闹天宫”这种热血型的。
另外以花果山为题材也可以做不少精彩的山子摆件,有山有水有猴子,多唯美的山水画面。
所以尽管《西游记》中的主要角色只有四个,可是能发挥的空间反而更大,随便将孙猴子从出世到成佛,基本上截取任何一个画面都能撑起来一件作品。
不过等他完成《西游记》系列之后,最让他满意的几件作品却多是以唐三藏做主角的。
第一件雕的是唐僧牵着马离开长安城的画面。
画面很简单,以巍峨的长安城以及城门口送别的唐皇等人群为背景,以牵马而行的唐僧为主角,画面简单但充斥着浓浓的萧瑟之气,有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但唐僧的眼神却非常坚定,平和的面容,坚毅的眼神,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不达目的是不罢休的决心和气概却充斥着整个画面。
没错,他就是为了突出这一点。
这是西行的起点,也是唐僧的心志最为坚定也最为纯粹的时刻,更是最为艰难的时刻,因为在抵达西天之前,谁也不知道路上到底有多少磨难,唐僧能勇敢的迈出那一步,就需要莫大的勇气。
要知道,唐僧是做好了死在路上的心理准备的,甚至在离开长安之前跟徒弟们吩咐好了身后事。
徐景行截取这么一个画面做成雕件,不是在吹捧唐僧,而是钦佩唐僧那种大无畏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决心。
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个画面,重点在刻画那种昂扬奋发的精气神,给人以精神上的力量。
也因此,这件摆件完工之后,虽然没有凝聚出本相,但物性很强,感染力也很强,不用接触,只是那么看着就会有一种心潮澎湃的感觉,整个人就跟充了电一样满满的都是力量。
这样的特殊功效可是相当难得的,比他制作出来的大部分只具备滋养身体和本相的功效要珍贵的多,因为这种功效是直接作用在精神层面的,是一种来自心灵的向上的力量。
说的直白点,这件雕件有一定的心理暗示功效,能往一个人的心里层面注入一定的积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