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战争结束之后,该封的封,该罚的罚,总归是逃不掉的。
墨珣听着两人的对话,心中倒已经猜到了牵复帝的想法。借着此事,将那几个将军违抗军令的事再在大周将士们心里过上一遍,之后不论牵复帝再判什么,旁人都不会觉得牵复帝太过苛刻。
不过……
“皇上,微臣有话要说。”墨珣本来只是安安静静地站在一旁听,但此时心中还是觉得有些可惜的。
墨珣刻意降低自己存在感的时候,几乎是不存在的,这会儿突然开口,倒是让牵复帝和鸿薪王两人怔了一下。
牵复帝对墨珣很是宽容,否则也不会让他呆在自己身边了,现在墨珣既然有了想法,牵复帝倒也不觉得烦,“墨爱卿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臣以为,那几员老将虽然违反了军令,但却是因为被谗言所惑,倒也情有可原。”
人都已经死了,再去计较这些有什么用?
尽管那几个老将的性子是莽了,但毕竟还是爱国之士啊!
否则的话,他们既然能够率兵开城迎敌,那自然也可以率兵开城投敌。如果真的出现那种情况,鸿薪王才是真的要哭都来不及吧?
投敌这种事,只要有一个人带了头,恐怕就会变得越发不可收拾。
墨珣还记得牵复帝的御驾抵达玉门关的时候,哪怕他本人因为身体不适,当天没有出现,可皇上御驾亲征却仍是让征西军士气大增。
墨珣甚至可以想象,在此之前,征西军的士气是如何的低迷。但是,就这么个糟糕的情况,那些老将仍是无法心安理得地听着敌将辱骂大周,出城迎战,就算是战死,至少……大周的脊梁没有断。
鸿薪王作为大元帅,先看到的就是对方违抗军令,还有被他们带出城打仗而死伤的一万多士兵。
墨珣把自己那个“率兵迎敌”和“率兵投敌”的言论说了出来,“哪怕是几位将军违抗军令,致使大周损失了上万名士兵,但这其中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牵复帝和鸿薪王也不是什么愚人,墨珣只这么一点,他们便也都能想到了。
“看来朕还得多考虑考虑。”违抗军令的事肯定得算,不然以后军中的将士可能都不会把军令当回事——只要自己最后能打胜仗,不服从命令是可行的。
“皇上仁慈。”
*
不出两日,军中的就有了那三个都统害死了几个老将军以及一万多士兵的传言。
墨珣策反关外部落失败的事,跟眼下这个“害死同袍”的事比起来,那还真算不得什么。
几乎是军中的所有人,看那三个都统的表情都不对了,多的是探究、惊诧和鄙夷。
但是,无论他们怎么查,哪怕揪了人来问,也都还是查不出这个流言到底是从哪里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