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珣是奔着爵位去的,而其他大臣主要是为了在牵复帝面前露个脸。
这就跟想要升官之前,得先下放到地方上去,有那么点儿异曲同工。
像墨珣这样,一直留在京城做官的,其实很难再往上爬了。如果不到地方上去磨砺一番,而一味呆在京里,恐怕直到致仕都只会在五六品徘徊。
像翰林院的许多人,每到临近考核的年份就要开始走动。虽说安排官员下放或是留京是皇上做决定,但名单呈上去之前还是由御史台整理的。
被安排到哪里去,那也是要跑关系的。
不是坐在家里等着,就能被安排到好地方。
如果能被安排到一个不错的地方,做出政绩也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情。
所以有时候,奏折上的一句话,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仕途了。
与牵复帝一同出征雅砻,一来可以给牵复帝留下一个好印象;二来,也有大臣认为去边关就给派到地方上去一样,镀上一层金,回来就能升官了。
按照大周现在的国库情况,这场仗撑死也就再打一年,而外派地方没个三年是回不来的。
这么一比较起来,当然是跟着牵复帝御驾亲征划算啊!
他们跟去,又不用上战场,只要在后头出谋划策就好。
既没有生命危险,又能博个美名,怎么不去?
初时,墨珣根本就没想到“去边关”竞争如此激烈。等到他将自己的意愿告知同僚之后,才发现几个同僚竟然也动了心思,准备毛遂自荐了。
牵复帝大概是早都想到了会有许多官员动心,便也列上了许多条件。诸如马术不精的不要,年纪太大、经不起行程颠簸的不要……
墨珣从牵复帝的这个公文中瞧出了牵复帝打算急行军的意思。
这样一来,墨珣就放心了。
时间拖得越久,对大周越是不利。
雅砻是牟足了劲儿要跟大周死磕,可大周却在长达一年的拉锯战中显出了疲态。
牵复帝此次想要御驾亲征,也是为了要鼓舞边关将士的士气。
墨珣稍稍查看了一下宣和帝下发的公文,见自己全符合,这就安安心心地去向大理寺卿提交申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