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墨珣料想的差不多——牵复帝此次御驾亲征,确实是打算带着自己的亲信。
然而一开始,牵复帝并没有打算跟锦硕王争王位,只是被锦硕王逼得到绝境,只能一争。
毕竟,争与不争,锦硕王对牵复帝的猜忌也不会随之减少。
锦硕王甚至仅仅是因为猜忌,便想要嫁祸给牵复帝,令宣和帝对牵复帝寒心……只这一点,牵复帝就知道他们两兄弟之间,早都已经没有什么“兄弟之情”了。
如果锦硕王真的继承了皇位,到时候他哪还能落得什么好?!
也正是因为锦硕王栽赃嫁祸一事,才使得牵复帝下定了决心要将锦硕王的真面目揭露出来。
而牵复帝与锦硕王同为现太皇贵君所出,两人所能得到的资源总量,名义上来说,是一样的。
你多,我就少。
当然,锦硕王身为嫡长子,在性情和才学上又没有明显的错误……所有的资源自然是更倾向于锦硕王的。
是以这会儿,牵复帝登上了皇位之后,能被他真正认作是“亲信”的,屈指可数了。
更何况,牵复帝又不可能将自己所有信任的人都一起带离京城,总还是得留一些在京城坐镇的。免得到时候边关的仗一打完,班师回朝发现连京城都进不去。
如此一来,牵复帝就还需得挑选一些中立的大臣随驾了。
越国公是满朝文武之中最最明显的中立派,但他年纪大了,又被牵复帝委以辅助太子的重任,自然也就不可能随驾亲征了。
而墨珣,作为越国公的干孙子,虽然在大理寺当差,但也是个中立派。
禁卫军与暗卫原先都是直接由皇帝统领、管辖,宣和帝驾崩之后,禁卫军与暗卫便由牵复帝领导。
牵复帝从决定御驾亲征开始,就已经在物色随驾人选了。
原先,牵复帝事打算将大部分亲信都留在京里,以保证几个王爷不会有什么异动。但这样一来,他自己的人身安全也受到了威胁……权衡利弊之后,牵复帝将原先依附于其他几个皇子身边的官员筛选了一番,挑挑拣拣带上了。
牵复帝那几个年纪比较小的弟弟,在皇位的争夺上,其实根本就没有多大的竞争力。
棣良王尤为明显,他的父亲妃钧侍君就是宣和帝为了多生孩子,才在重新开始选秀时入选进宫的。也正是因为钧侍君生下了当时还是九皇子的棣良王,才由家人子一跃而成侍君。
宣和帝根本就不是为了娶什么世家哥儿来巩固皇权,而是为了生孩子……
所以,那几个小的皇弟,在前头几个皇兄面前,哪有什么竞争力可言?
不过,因为同为宣和帝的血脉,就算年纪再小,那也有争夺皇位的权利。恰恰又碰上了宣和帝搞了个什么秘密立储,大家心思也都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