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抱怨也就是小声而已。若不是墨珣耳力好,单看同僚如沐春风的脸,还真是丝毫看不出他们有哪里不舒服。
大理寺不在宫里,墨珣也没得在宫里多呆,这就跟着同僚们一同出宫了。
饶是大理寺在过年的这段期间安排有人当值,可所需处理的案件并不可能因为过年就减少。
待到戌时,墨珣离开大理寺,这才松了口气。
倒不是说有多累,而是刚过完年,宫里一派的歌舞升平,但手里的卷宗却一点不少……就只这样的粉饰太平让墨珣无奈得很。
墨珣还在徽泽大陆的时候,虽说有时常下山帮助凡人,但他的这个“时常”,在凡人的岁月里,恐怕穷其一生也都见不到一次修士。
而墨珣对于王朝的兴衰更替其实并没有很大的触动,毕竟修士很怕沾染上凡间的因果,到凡间帮忙也不过是为了斩妖除魔,根本不会参与国家事务。
一个国家,那可就是数百万数千万人的因果了。
说到因果,墨珣就不免会想到林醉了。
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想到自己与林醉之间的因果了。
或许是因为相处时间长了,墨珣慢慢就不再去想因果的事了。
反正理来理去,他也都想不出自己到底是何时何地欠了林醉何种因果,再每天纠结那些也没用。指不定哪天,突然灵光一闪,忽然开了窍也说不定呢。
不单单是大理寺,就连越国公所在的御史台也是,事务繁多。
恰逢过年,全国各地的官员们全都趁着这个时候献上贺表。
就跟蓟州的总兵一样,先是将宣和帝夸赞了一番,将宣和帝问候了一遍之后才随手提上一句地动频发。
许多官员也都是,在各种请安、问安的奏折里加上了公事。
如此一来,倒是不好直接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只能一封封仔细看了。
越国公其实已经到了可以回家享受荣养的年纪了,再加上他又是个御史副丞,像那些给奏折分类的事根本就轮不到他来做,倒也还好。
不过,越国公从武官转文职已经很长时间了,还算是比较适应。
就是墨珣那边比较不习惯——墨珣在去雅砻之前是在翰林院,而从翰林院调到大理寺也算是与百姓民生息息相关了,这才让墨珣的心态有了明显的变化。
现在天色暗得是快,戌时离开衙门的时候天就已经黑了。
而明亮的圆月正高高地悬挂在空中,一路照亮了墨珣回府的路。
有句俗话说得对,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日的月亮确实比起昨天的更圆也更亮。
天空中耀眼的月光正弥散于天地间,整个怀阳城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朦胧又清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