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店里的小二小声吆喝:“还剩最后三本,谁要?”
他冲进去:“我要!”
人从里头出来,抱着三本书,又想起来一家子文盲,没一个认字的,第一次觉得发愁。
董伯平有些后悔了,他家要么是能干农活的半大孩子,要么是小奶娃,当初就没让孩子去学校读书。
现在想想,他又不指望那些小孩子种地挣多少钱,识些字又有什么不好的,那用得着像他这样花钱买了书却只能干瞪眼。
董伯平本来想找个在学校里读书的小娃娃,但那些娃娃说现在认识的字还少,读不了,他让大儿子去印刷厂附近找个认字的来。
听说印刷厂的书都是一个字一个字排出来的,那些人总有几个认字的罢,董伯平的大儿子找了好几个人才找着个识字的,说了些好话,又花了一笔钱才请到人。
这人也不是有多高的学问,是从前凑热闹和人一起拜师认识的字,后来不耐烦就没学,到现在都忘记文章怎么写了,还勉勉强强认识字,因比旁人排版快,挣的钱也不少,就一直干着印刷厂的活计。
但他干五天才能有两天歇着,不愿意接私活,董家大儿子一直掏钱,他不好意思了才答应。
过几天,董伯带着几个身强力壮的子孙,到市肆边上摆了个摊子,身后是个临时垒起来的灶台,上面架个陶锅,浓香的汤汁在里头翻滚,别小看这锅汤,他们特意从屠夫那买来好些猪骨头整整熬了一晚上,又特意寻人买了好些个作料加在里头。
摊子一侧立了个两层高的木架子,上头放着十来个一模一样的木盒,里头装着各色的丸子、菜干、猪杂羊杂、粗面,他这小摊子摆起来热气腾腾香飘十里。
不一会儿就有人问:“你这汤怎么卖?”
董伯平拿出个二大碗指了下桌上的二大碗,“客官想吃什么自己去架子上选,一碗五个钱。”
那人过去夹了大半碗,董伯平儿子接过去煮,再上来是一碗骨汤杂面。
董伯平身边还有一方小桌,上头放着几个盒盖陶瓷桶,与那人说:“这有辣椒油,客官用些吗?”
秦国有个品种的辣椒,现代叫秦椒,当时人也很喜欢。
那个客官便捧着碗过来,董伯平给他打开盖子,上头一层浅红透亮的油脂,下面是红色的碎辣椒干,闻着微辣,颇为刺激食欲。客官能吃辣,挖了一小勺到碗里,搅得上头飘了一层辣油,他坐下,不一会儿就吃得热汗淋漓,看上去舒爽极了。
来往经过的人,闻着香味,看坐在里头的人吃着来劲也过来坐下吃了。
不一会儿这个小摊子十来张小桌子就坐满了人。
董伯平数着手里的钱,都不用到晚上,不算那几本书,他今天就能回本。
想从这本书来挖出个一二三四的不止是董伯平一个,咸阳城里开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摊子,还有些挑担子卖卤味的。
但不是人人都像董伯平一样有钱,许多人买书是联合自己的亲戚朋友去买,或者联合里长去买,再分别学了来做买卖。
这一本书成功引起了一波创业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