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从来不缺跌破眼珠子的大事,也从来不缺闹得沸沸扬扬的奇闻。
比如,靖和忽然就割了西北境三十座城池给真金。
真金在靖和的正北方,国土呈东西向横于北海子和靖和沧州之间。
靖和割给真金的三十座城,恰好又是南北向,横于靖和与泊川之间。
这样的格局之下,靖和的北面和西面,都直接且只与真金接壤。
而真金的新王,叫尉迟醒。
阿律呼格勒并没有力排众议将真金的王位给他,而是将靖和所割的城池和真金原本就与靖和接壤的地界,全都给了尉迟醒。
让他带着自己的小女儿,在泊川、真金、靖和三国的交汇地,自立了门户。
当世人将这片地界,称为衡州。
后世对这当时并未引起多大轰动的立国,有许多的猜测。最为普遍而广受认同的说法就是,当时的文敬大君,是为了能够放手一博。
往东,他便能够轻易参与到群起而争天下的大局中去。
往西,他其实也能毫无顾忌地后退,就算东出不利,泊川终究也还是有这位小王子的栖身之地。
而北方的真金和南方的震州,大多数史学家谈起这两个地方,都会心照不宣地相视一笑。
这种默契感,就好似说起哪位达官贵人家的闺闻秘话一样,不可多说,无法多说,也没必要多说。
也就是在这一年,靖和刚签了割地的文书,闻名天下的骠骑将军陆征,就回到了金吾卫当中。
风将军一生的心血,最终还是交付到了他最信任的人手中,哪怕其中波折颇多。
但其实也还有另一种流传度也很广泛的说法,说是当时,南方北上的神武皇帝,如同一颗耀眼的太阳,将尚在温养势力的文敬大君的风头,盖了过去,所以他不得不选择藏锋。
不过这个说法向来被某些热爱钻研文敬大君生平史的学者唾弃,他们惯爱唾骂神武皇帝是个窃贼。
他们说,窃贼偷来的光环,如何能够照耀史册。
他们还说,就算文敬大君失去帝星命格的加持,也不断有人汇聚到他的身边,这才是真正的帝王。
甚至还有人猜测,若不是一开始的阴差阳错,天下一统也不会推迟几百年。
但历史的走向,其实并非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就能够改变的。
人们不信天定的命数,却也不得不感叹,从繁复的细节中将大的脉络梳理出来,就会发觉原来,一切真的早就有了定数。
未登上高位的神武皇帝在这一年,还只是一个锋芒初露的烈威将军。
提亲的队伍到了门口,他都还在沙盘前纠结于从沧州攻入皇城,还是从冀州攻入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