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太子早有准备相比,大阿哥就是平地一声惊雷,谁都不劈,就劈他。
最后他走出御书房,都是飘的。
呵,难怪太子前几天跟他说,皇阿玛心疼他们,不用去弘文馆读书了。
屁,还不如去读书呢...
明珠与旁边的张英等人打着太极,互相试探,见大阿哥心事重重,也不搭话,便轻声叫了两声,见他回过神,才道:
“还在宫中,阿哥就是不喜,也别表现出来才是。”
大阿哥微微点头,将事情压在心底,让人请了几位平日亲近的大臣,准备回府在商议此事。
这天散朝后,官员们出宫的速度,较以往慢了不少,三两成群小声议论着着刚才的奏折,以及猜测皇上会怎么处理。
大部分的人因为钱钰这些年的低调,已经忘了当年他参山西巡抚时的狠劲,普遍以为不是什么大事。
以往这种折子也不是没有,但皇上对老臣们的态度还不是一如既往的好和偏心。
还有一部分清醒的人,在周围小声议论中,显得安静异常,与众不同。
“杨大人,你看御史台突然闹这一出是什么意思。”见旁边的同僚不说话,刚从外地调回京中的某位官员偏头小声发问。
杨柯默默站直一些,不想搭理,碍于这人和老师沾亲带故,又不好不管,思索后同样小声回答“你知道上折子那是谁吗?”
刚回京的官员被问的一愣,不好意思的笑笑,他连同部的都没记住几个,更被说御史台了。
好在杨柯也没指望他回答,自问自答道:“他叫钱钰,上一任山西巡抚就是被他参倒的。”
杨柯属于吏部,出身不好,平日养成了办事严谨的习惯。
吏部负责官员的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借着这些便利,他将朝中叫的上名号的,都混了个眼熟。
虽然只是吏部最不起眼的官职,却自有一套生存准则,面对有可能对自身产生危害的事情,避之不及。
等身边之人想起山西巡抚是谁,他才接着道:
“据我所知,他是唯一一个近些年,参那位的人还成功了的。”
说完他接着衣袖遮掩,悄悄指了指毓庆宫方向,也不管对方听进去没有,便快步向前。
话到这份上,旁边官员大致也猜到钱钰大张旗鼓是受谁指使,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