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选矿厂每天能处理一万吨海沙,从中筛选出3000吨铁矿砂。这些铁矿砂的含铁量大约是50%,全部分解后就是1500吨钢铁。
这个产量虽然比直接采集海沙的效率翻了一倍,但还远不能满足陈枫的预期。
而比较好的消息是:金素帕的铁矿砂中黄金含量比较高,达到了每吨矿石1.3克的含量。
这个含量还不足以用于工业炼金,但舰娘系统可以从每吨矿石中提取出价值35布元的黄金来。这足以抵消掉矿石售价的相当大一部分了。
陈枫只是看了一遍选矿厂的生产流程,就明白了产量的瓶颈在哪里——这台选矿机只能使用干燥的海沙,所以采砂船挖来的海沙必须经过晾干之后才能进行筛选。
金素帕这地方地处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所以虽然阳光很好,但海沙的晾干速度还是非常慢。
陈枫问陪同的选矿厂经理:“为什么你们不使用湿式磁选机?那样不是可以省去晾晒海沙的麻烦吗?”
但这位经理面对陈枫的问题瞠目结舌,完全不知所以。无奈之下,他只好找来负责维护这台磁选机的技工。
陈枫询问了技工一些情况之后才明白其中的原因——因为湿式磁选机需要配备水泵,运行成本更高。
在金素帕这里,人力成本很低,但燃油和电力昂贵。配备一台水泵以及驱动动力的成本比晾晒海沙的人力成本要高得多。
所以选矿厂宁愿用缓慢低效的人力晾晒方式,也不愿意用可以连续生产的湿式磁选机。
至于产量低的问题,则可以通过增加晾晒场的面积和人工来解决。
但是对陈枫来说,成本问题是优先级很低的考虑,产量才是第一优先。所以现在这种生产方式必须得到改变。
然而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即使陈枫想要不计一切代价地提高产量,金素帕这个地方也缺少很多必要的基础条件。
首先,这里就没有电力供应。
陈枫的前世已经习惯了充足的电力供应和无处不在的手机信号,但到了这里才知道为什么“村村通工程”那么重要。
这个一万多人的小城就是没有电力供应,只在桑托斯的庄园和少数几个地方有柴油机驱动的小型发电机。
想想也很容易理解。这里是被叛军控制的地区,菲南政府当然不会在敌人的地盘上投资去搞基础建设。所以这里连下水道都没有,更别提复杂的供电系统了。
没有电力,很多工业设备就无法使用。所以选矿厂的设备都只能用柴油机驱动,连夜间照明都得依靠油灯。